何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硬科幻电影因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一直以来受到大量观众的欢迎,也吸引着大批的创作者投入到这个领域。这类电影不仅展示了科学的进步,也探讨了人类未来的命运和社会变革,但是要创作出优秀的工业题材科幻电影,并非易事。基于对于硬科幻电影的理解、创作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我建议以优秀的硬科幻小说作为硬科幻电影创作的基础。科幻小说,特别是硬科幻小说,是典型的类型文学。优秀的科幻小说可以为硬科幻电影创作提供良好的创作基础,奠定影片坚实的硬科幻基础。硬科幻电影需要建构一个详尽而且合理的未来世界。这要求创作者首先明确电影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设定,并想象出符合这一时代背景和环境设定的各种未来事物的特征,尤其是工业成分的特征。无论是末日题材的荒无人烟,还是科技感较强的未来城市,都需要有清晰的描绘。而这恰恰是优秀的硬科幻小说的长处。以电影《流浪地球》,特别是《流浪地球1》为例,刘慈欣先生的原著小说使这部电影呈现出未来工业具有的宏大图景,并且充满了丰富而真实的细节,使整个电影故事的背景和情节的设定符合未来的科学水平和逻辑特征。
第二,硬科幻电影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科学原理。硬科幻电影强调科学原理的严谨性,创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科学领域的知识,确保电影中的情节和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优秀的硬科幻小说恰恰是具有严密科学逻辑的,对于未来事物,包括对于未来工业产品的构想也往往更加复杂,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极有可能在未来得以实现。
第三,硬科幻电影应该注重氛围和情感的塑造。硬科幻电影需要呈现出未来世界的神秘氛围,从而为当代观众创造出陌生感、兴趣感。对于工业题材的硬科幻电影而言,往往需要在电影中表现出紧张忙碌的劳动场面和复杂的工业设备。在这些元素出现的时候,通过电影技术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创作者需要善于利用这些元素,通过镜头和光影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工业世界的魅力和力量。同时,电影中的情感元素也不容忽视。通过塑造立体有血有肉的角色,可以让温暖的情感元素与冰冷的工业元素产生强烈对比,从而增强影片的内在情绪张力,让观众在关注科技发展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
第四点,硬科幻电影需要将技术和艺术高度结合。工业题材的硬科幻电影往往需要涉及到大量的特效和场景设计,需要将技术和艺术高度结合,创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呈现逼真且富有想象力的未来世界。同时这些技术手段也需要与电影艺术表达相结合,让观众在欣赏科技奇观的同时,感受到电影的艺术魅力。
第五,硬科幻电影要有深邃的哲思。在创作工业题材硬科幻电影时,创作者需要勇于创新和突破,进行深入思考,通过电影反映深邃的哲思。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设定,角色的塑造,还是视听语言的运用,都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体现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否则即便应用再炫酷的电影技术,影片也很可能因为缺乏灵魂而显得空洞乏味。
工业题材电影的创作需着重关注对人的塑造
王晓罡|中国铁道出版社大众出版中心副主任、中国铁路文联影视分会副秘书长
发展工业题材作品的创作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如何与行业相结合。可以考虑形成“工业题材+”的方式,即加人物、加重要事件、加重大创新。二是用什么方式来讲。在叙事手法上,需着重关注对人的塑造。当前,行业出版社在出版本行业题材的作品时,往往会将工业题材与行业建设中的人物事迹简单化为好人好事,这会导致内容的千篇一律与脸谱化。此类表述因缺乏新颖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传达不够生动有力。三是用什么方式来传达。以往的传播方式倾向于灌输式传播,即“我想让你知道什么”的思维模式,而忽视了受众可能的需求与期待,即“你可能希望得到什么”。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或许能为工业题材电影的创作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
应力求展现工业生产流程的秩序之美、工人群体的情感真挚之美以及工匠精神的细腻之美
柳桦|编剧,主要作品:《驻站》、《珠江人家》《香山叶正红》等
第一点,我们怎么写:如何在工业题材创作中落实文艺的人民性?首先要求创作者本身具有工匠精神。在工业题材的电影创作中要格外重视采风。总书记讲,“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因此,在撰写关于某一工业门类的作品时,我们首先要聚焦于人物,这或许是行业内部作者与行业外部编剧在创作视角上的主要差异。我们尤为注重展现行业内人物的风采,通过实地采风,深入了解该门类工人的独特性格与特质。同时,在关注人物之外,还需悉心体察行业的鲜明特点,尽可能地全面掌握该行业的各个方面。唯有将我们所了解的内容以专业的笔触加以呈现,方能实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追求,从而充分展现工业题材的独特质感。
第二点,我们写什么:谈及工业题材影视剧所应具备的质感,我们应力求展现工业生产流程的秩序之美、工人群体的情感真挚之美以及工匠精神的细腻之美。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最为理想的效果是通过生动描绘工匠精神的精髓,进而映射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等民族精神的内涵。要实现这一创作目标,我认为在深入洞察行业特性的基础上,还需尝试超越工业题材本身的局限,从国际视野和更高维度出发,审视并阐述该工业门类在整体民生中的关键地位与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发掘并精准描绘出该行业工人群体的价值认同与自豪感,使作品更具深度与感染力。
第三点:还有哪个工业门类没有写:就总量而言,工业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数量相对匮乏。专业编剧涉足此领域,通常经由几种途径:一是当某个工业门类取得显著成就并产生宣传需求时,会组织创作者进行相关内容的编写;二是当社会兴起某种反映当代工业发展趋势与优势的时代风潮时,编剧便会积极投身创作。据我了解,近两年的工业题材作品,主要聚焦于高铁建设、电动汽车、核电、通讯、北斗导航、芯片制造等工业门类。然而,尚有众多工业门类未能得到展现,不为大众所熟知,而这些领域中又有着无数工人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与汗水。因此,工业题材无疑是一座亟待发掘的富矿,我们应当鼓励更多创作者投身于观众相对陌生的工业领域,以丰富影视创作的内容与深度。
工业题材有时候要“硬汉柔情”
肖旭驰|编剧,主要作品:《西北岁月》《湾区儿女》《水落石出》等
第一,专业的事情一定是专业的人去做。众多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及行业作家尽管在生活体验上较我们更为丰富,但在掌握影视创作规律方面往往存在不足,对于有明确意向想完成文学向影视转化的作品来说,这正是导致很高比例难以转化成功的关键原因所在,根源在于他们缺乏影视编剧的专业思维。因此,有必要将文学创作与影视专业编剧相结合,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与相互启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孵化与推进,以期实现文学与影视的深度融合与成功转化。
第二,工业题材有时候要“硬汉柔情”。工业题材往往给人以宏大行业叙事的初步印象,但我认为,工业题材同样可以展现出“硬汉背后的柔情”,即以宏大的行业背景为依托,通过细腻的手法聚焦于微小的情感细节。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如果受资金、票房的限制,工业题材“大可大写,小有小写”。从编剧与行业专家的视角出发,在政策层面所强调的题材与方向上,我们固然可以从宏观角度进行阐述,但与此同时,也应善于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中挖掘细微之处, 以展现行业内人士真实的工作特色和喜怒哀乐的生活状态。
第三,工业题材要有胸怀,同时也要有情怀,它要有温度,同时也要有深度。工业题材作品不仅承载着歌颂时代精神、为行业加油鼓劲的功能,同时也应具备展现行业中苦、累和悲欢的能力。当前,不少工业题材电影在概念上显得宏大,但在内容上却缺乏深入真实行业生态的细腻描绘,缺乏符合影视创作规律的戏剧化表达。我认为,应当鼓励编剧去创作那些能够紧密贴合实际、深入行业内部的工业题材作品,而不仅仅是出于宣传的目的。唯有如此,工业题材的影视作品方能更加具备艺术的感染力,真正触动人心。
“工程治国”的理念应在工业题材作品中得到融合与体现
郑军|科幻作家、中国投资协会投资信息专委会科幻产业办公室首席顾问
我们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那么中国究竟有哪些独特的故事值得向世界分享呢?“工程治国”便是其中一个。自远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历经秦始皇、隋文帝的雄伟工程,再到近代的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6项工程”,直至当代,中国始终秉持着通过大规模工程来治理国家、提升国计民生,改善社会生产力。而这种传统在西方历史上并不显著,因为自中世纪罗马帝国衰落后,西方分裂成众多小国,难以承担大型工程。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始于民间科学家的个人实验,随后工厂进行工业改革,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直至20世纪,西方才出现如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等由国家主导的大型科学工程。在这一独特主题上,我们能够向外界讲述那些他们未曾耳闻的故事,这是我们应当着力呈现的内容。
因此,“工程治国”应作为我们国家向世界传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具有独特的能力去打破界限,向世界各国推广这一观念,即国家制作大型工程其实可能改变很多中小国家的国运。鉴于此,我期望工业文学能够进一步升华,达到聚焦于“工程”这一更高层面。工业题材的关注点应回归至那些在未来五至二十年内将深刻影响世界的重大工程项目上,并希望“工程治国”的理念能在不久的将来,在工业题材作品中得到融合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