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交平台上“寻找过年搭子”的帖子,我结识了金毓欣和袁岭。

金毓欣老家位于粤西,距离深圳400多公里。不愿意回家过年,金毓欣能列出一串儿的原因,这或许能代表很多人对春节的印象:要应付长辈催婚,要应付五花八门的相亲,起床太晚免不了跟妈妈吵架,老家的年味儿也变淡了,春节变得越来越无聊……

今天下午,再次联系上金毓欣时,她正与朋友们坐在开往湖南的车上,这是她春节前的最后一次短途游玩。一周后的除夕夜,她计划跟另外七个年轻人一起度过。她们租好了除夕夜聚会的小公寓,那七个人,是她找到的过年搭子。

袁岭在深圳出生长大,她也不想回家过年,原因更加复杂难解。

去年春节,袁岭只在家待了一天,初一一家人争吵过后,她回到了自己的住处,独自过完剩下的假期。前年春节,她与父母、弟弟回到西南老家过年,琐碎的家庭矛盾,牵连起过往未愈的伤疤,她在房间里独自待了一周,仅靠零食果腹。

最近一次回到家里,袁岭告诉母亲,她不打算跟家人一起回老家过年。母亲显得毫不在意,只答了一句“随便”,没有挽留,也不好奇原因,像生活中很多时候一样。袁岭还是无法适应这样的忽视和冷淡,母亲的态度激怒了她,两人又吵了一架。

只要跟他们保持距离,我过得其实挺好的。可能以后我都不会跟他们一起过年了”,袁岭说。

即便寻找过年搭子的帖子,已经注明了“仅限女生”,袁岭还是收到了部分男生的私信,还有人留言“那不如找个男朋友更好”。袁岭回复对方,“我只是不敢一个人过年,不是脑子有病”。“不是什么问题都能靠找对象来解决,找了男朋友,说不定一个问题变成无数个问题”,袁岭说。

以下分别为金毓欣和袁岭的自述:


逃离只有催婚没有年味的春节

说实话,当时去社交平台上找过年搭子,就是灵光一现,我当时还有点犹豫,想着深圳春节没什么人的话,还不如回老家呢。

没想到,帖子发出来以后,那么多人评论,原来留深过年的人这么多。评论区里,留深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人家庭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人是老公要带孩子回婆家过年,自己不想跟过去;有的是跟家里人有点隔阂;有的是被安排了春节值班……

我平时跟朋友们聊起来回家过年,大家一致的感觉就是“没意思”,感觉回去也很无聊。长辈催婚是躲不掉的,除此之外,大家离家太久,回到老家也有点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去哪里玩,也不知道玩什么。我们春节假期无非就是初一到初七,浑浑噩噩几天什么没干就过去了。

现在回到老家,同龄人要聚在一起也不容易,表姐表妹们都结婚生子了,要忙自己小家庭的事情,在外面工作的同学,要么根本没回来,要么去了亲戚家,能聚在一起的机会也很少。

走亲戚的话,长辈们无非就是催婚、介绍对象,说服你去相亲。我们那边的相亲节奏,是今天见面、明天见家长,后天就要订婚。完了两人再商量,是一起去深圳还是回老家上班。对于这套流程,我是既不能接受,也不能理解。

我记得有一年春节,跟一个男生相亲,我说我在深圳上班,你在珠海上班,见面机会都很少,怎么恋爱结婚。那个男生说,结婚咱们再慢慢培养感情。他说的话,跟长辈一模一样。你说我上了一年班,累死了,回到家里还要遭这个罪。

相完亲你想推辞也很难,你说这个不行,长辈要么给你介绍新的,要么说服你接受这个,这个挺困扰我的。


老家的同龄女生,人生际遇大概分两种。因为重男轻女的老思想,老家早早辍学打工的女孩不少,这部分女生一般结婚很早,有的是家里安排的对象,有的是在外面打工谈的男友,因为意外怀孕早早结婚的概率很大,大概占八成。这些早早结婚的女生,有一部分已经离婚了。我妈最近不怎么敢催婚了,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读过书的女生,不管是读的职校,还是大专本科,选择就相对自由一点,大多还是自己选的结婚对象。

我大学毕业六年了,读大学那会儿,我妈妈就开始问我有没有对象。按我妈的想法,我最好是嫁到隔壁那条街,找一个工作稳定的男孩子,先结婚,再慢慢培养感情。

前两年,因为妈妈催婚,一通电话就问恋爱了吗,什么时候结婚,然后又介绍一些奇奇怪怪的对象给我。我很烦很烦,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我们都不怎么讲话的。后面我慢慢理解她了一点,2023年我外婆去世了,其实我妈妈是很孤单的,她需要陪伴,想跟我们多说说话,但是双方又没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你的工作她也不明白,她只能跟你讲恋爱结婚这些事情。

前几年春节,因为作息问题我跟妈妈也吵过不少架。我们在深圳,夜里12点睡觉都算早的,但是我妈在老家,八九点就睡了。晚上10点钟她会问我,你为什么半夜三更不睡觉啊。包括父母早上是一定要吃早餐的,我都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在这些生活习惯问题上,大家分歧太大了。

家里人也很介意,你有没有在家吃饭。他们觉得,我按照你的口味做了这么多,可你还要跟朋友出去吃,老想着往外跑。其实年夜饭过后,我们每天吃的都是前面的剩菜,天天大鱼大肉,很腻,而且我陪他们的时间也蛮多的。

春节无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年都没什么年味了,跟小时候完全不一样。

小时候过年,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仪式感。从买好新年衣服起,我就开始期待过年了,每天都问妈妈什么时候过年。我平时都穿堂姐表姐剩下来的衣服,只有春节才买一次衣服,所以对过年特别期待,特别兴奋,甚至大年三十都睡不着。

而且过年多好啊,不止有新衣服,还有红包,还能跟着一群小孩子去疯玩,过年那一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家里没有门禁,大半夜堂兄带着我们去山上点鞭炮,年初一大堂哥带着我们几个弟妹去爷爷家里逗利是,你干什么都不用担心挨骂,因为过年要说吉祥话。

小时候过年特别有仪式感,曾外祖母会提前准备长粽,大伯母准备糍粑,长辈们要准备好多东西,拜神点香火,小孩子也在一旁凑热闹,我们年夜饭也有讲究,一定要剩个鱼头,其他饭菜也不能吃完,这样才年年有余。

以前大家很郑重其事地对待春节,平时不管多忙,这一天什么都可以不管,全家人一定要整整齐齐坐下来聊聊天。

疫情以后,亲戚们的拜年也简化成了电话拜年,春节成了一个很平常、随意的节日。小家庭各过各的,像去年,我妈妈为了挣三倍加班工资,大年三十都在上班,弟弟也是年三十才回到家里,奶奶身体不好,包长粽的任务交给了妈妈,她只觉得累,力不从心。现在我感觉春节,是个让人特别疲惫的节日,大家都很仓促、很赶,有点疲于奔走的感觉。


我觉得比较理想的春节假期,首先要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有一个自我对话、内省的空间。也要有一群聊得来的朋友,大家不一定很熟悉,但是要有相近的观念,或者说,大家有一个互相包容,平等交流的关系,我们也能在聊天中,看到不一样的生活和视角。在老家跟同龄人聊天,对方不是劝你早点结婚,就是吐槽自己孩子怎么不听话,我实在是听腻了。

我在社交平台上找搭子,主要是想约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过年嘛还是要有过年的氛围和仪式感,起码一群人能找点乐子。

这几年,在工作、婚姻问题上,我跟父母的分歧消减了很多。其实,看到老家很多同龄人已经离了婚,我妈妈在催婚问题上也慢慢摆烂了。

当然,这也是一个说服的过程,我跟父母讲了留在老家的不适应,我也请爸妈走出来,体验一下外面的生活。去年,我妈妈来深圳住了半个月,我还给她找了个轻松的家政工作,她第一次看海,第一次露营。其实,她很久都没有出过远门了,我出生后,她基本上就没离开过老家。

我也跟我妈讲,我的互联网工种,在老家是找不到合适岗位的。回老家不成问题,回到老家怎么生活才是问题,她说的考公考编做老师,现在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无法想象的。而且,我也不喜欢体制内的生活。我更喜欢一线城市,这里相对公平一点。


我们家庭关系不错,我也知道,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回家过年,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好,春节想逃离一下。有个日剧叫《逃避可耻但有用》,我觉得用来形容这群同龄人是合适的。

不过我觉得,如果有可能沟通的话,大家还是要努力去沟通一下。可能第一次不会有改变,那尝试两次、三次呢,我们还是要试着去听听父母的看法。

我以前觉得我妈妈老是催婚,是觉得我不结婚她在老家没面子,我也会抱怨小时候生病了,她也不送我去医院。后来我慢慢也能理解了,她催我结婚,有一部分原因,是害怕她离开了,没有人照顾我,小时候她照顾我不细心,也是因为外公外婆就是这么照顾她的。

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能把一些芥蒂消除了,是最好的,等到他们老了,哪一天突然离世了,那就再也没有机会解开疙瘩了,这会留下很多很多遗憾。


“只要与父母保持距离,我就能过得很好”

你问我,我的家庭问题,是因为父母的爱和关注不够,还是教育方式有问题,我觉得两个问题都有,恐怕问题也远不止这两个。

如果用一句词总结我的家庭关系,我只能用“病态”。

我属于非典型的深二代,在深圳出生长大,不过我们家没有在深圳买房。

我姐姐出生以后,一直被放在老家跟着亲戚生活。我爸爸屡次给她画饼,说要接她来深圳生活,她满怀希望,希望又一次次落空。她在老家早早地辍学、打工、结婚、生子,她恨爸妈的不负责任,现在跟父母几乎是断绝了关系。

我比姐姐幸运一点,成长过程中享受到的物质条件,是三姐弟中最好的,那是因为前些年父母的收入还不错。最近几年,父母上班的公司收益下降,他们的收入差了很多,弟弟享受的物质条件不如我。但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和重视,根本比不上弟弟。

尤其是母亲,我不能理解,一个从农村重男轻女家庭里长大的女性,作为旧时代的受害者,怎么又变成了加害者。

我们家在老家有一套房子。母亲告诉我,那套房子留是给弟弟的。我根本没想过回老家生活,对那个房子没想法。我出生在深圳,就算我买不起深圳的房子,惠州努努力还是可以的。

但我不能接受,你通知我这个房子是给弟弟的。姐姐跟他们这个关系,将来肯定是我和弟弟给他们养老,我俩将来的付出是同等的,那为什么没有同等回报。

如果有一天,我自愿把我的那一份送给弟弟,那是我的选择。但我不能接受,我在这件事情上,连个话语权都没有。我爸爸能理解我的想法,但是我妈不行,她说将来你的孩子不姓X(备注:代指我和弟弟的姓氏),所以你没有资格。


我爸爸作为父亲,算是合格吧。他对我的教育挺上心的,为了让我读个好学校,他还低三下四到处托人情。16岁时,因为重度抑郁我退学了,他说当时好几夜都睡不着。我觉得,这更多是一种责任,但责任跟爱不一样。我们也习惯把父母的牺牲理解为爱,但是我觉得那不是爱。

我和弟弟的感情也很复杂,小时候父母上班太忙,他读幼儿园时,我放学后接上他,然后带他吃饭,有时候去饭馆里买个饭,有时候把家里的饭热一下。

我从小带着他,我心里很牵挂他,希望他能过得好,过得比我更好,也很看重他的前途和未来。在弟弟眼里,我应该更像长辈,他对我有一种敬畏和疏远,但也没有到跟爸妈那样的代际隔阂,但我们也没有别人家亲姐弟无遮无拦的亲密感。

弟弟长大以后,有种既得利益者的姿态,对于母亲的重男轻女,家里的不平等,他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这让我非常不舒服。

兄弟和兄弟是不一样的,我朋友也是女生,她哥哥就不一样。小时候她家里因一场意外家道中落,长辈们把资源都倾斜给哥哥。家里人给哥哥买小蛋糕,哥哥说我要两个,然后他带回家给两个妹妹吃。同样是既得利益者,人和人是有差距的。

和所有家庭成员的关系里,跟母亲的关系,是最无法让我释怀的。你无法理解她,这是一个在女儿说出曾经遭遇侵犯时候,能说出“因为你当时没有跟我说,所以活该遭受这一切”的母亲。应该没有一个母亲能说出这种话。作为母亲,她是不合格的。

我写过一句话——“我母亲让我觉得,我这辈子哪怕再成功,我也还是一个失败者”。她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别人对我再怎么不好,我都可以忽略,视而不见,但是我母亲,我是没办法忽略的。


我是高敏感人格,这让我在面对家庭问题时更加痛苦。我姐姐就不一样,她性格大大咧咧的,有种不顾别人死活的美,她的想法是,千错万错都是你们的错,反正我没有一点错。

我不一样,我很容易自责,会把很多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高共情能力,也让我在面对痛苦时,感受会更深刻。就比如朋友给我诉苦,她的痛苦讲出来有10分,我感受到的可能是12分。我一直觉得,我的不幸,很大一部分来自我的高敏感。

我是那种,你要明确告诉我“你很喜欢我”的人,我在家里虽然没有感受到爱,但是我是一个很能表达爱意的人。同样的,如果你把爱藏着,不向我表达,我也接受不了,像言情小说里那样,男主嘴巴恶毒,表面为难女主,背地里却要偷偷爱着女主,我不能接受。

我父母从来就没有表达过爱。我觉得人人都需要感受到爱意和关心,你需要有人告诉你,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认识你我很开心。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接收到同样的信息。这是个挺让我崩溃的事情。

初中时,有一年过母亲节,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周我没有吃午饭,我想把饭钱省下来给母亲准备礼物。那天去买花时,我手里还差20块钱,还是问同学的妈妈借了钱,才买到一束花,拿回去送给我妈妈。

我能感受到她收到这束花,是开心的,但是也没有把它当成一个事。我向她表达了爱意,我收不到相等的回应。同样的情形累积得多了,我慢慢就会失望,失望之后就不再去表达。

小时候我很早熟,很善于察言观色,学校里很多老师都喜欢我。我们小学的打印室,原本是不允许学生进入的,但是有个老师教我学会了打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让我帮她打印。我很喜欢一位女老师,我还想过,要是我妈妈也是她这个样子就好了。

现在大了,每次跟父母说起来,说小时候对他们表达爱和喜欢的时候,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反馈,这种情况下,我妈只会说,我不跟你扯了,我扯不过你。

但母亲好像挺喜欢她的外甥女,也就是我的表姐。前年我们一家人回老家过年,第一晚我想跟我妈一起睡。以前回老家时,我因为水土不服起疹子,还呕吐发烧,过了一周才好。我心里有点害怕,想让她陪我度过一个晚上。

结果我妈拒绝了,我自己在床上熬了一夜,很害怕,翻来覆去整晚都没睡着。过了几天,晚上我走出房门,发现表姐住在家里,还是跟妈妈挤在一张床上,我很难形容那一刻的心情,有怨恨,有嫉妒,还有一种恶心。

那种恶心一直持续到现在,去年国庆我回到家里,我的房间里堆满了东西,我妈说“要不你今晚跟我睡一晚”。她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站在她的床边,盯着床很努力地想说服自己,但我发现实在说服不了自己,那种背叛的感觉在心里,抹不掉,也消减不了一点。这辈子我估计都没办法跟她睡在一张床上了。

这些东西,我不再想在家里说出来了。家里人谁也get不到我的情绪,你说了,他们觉得你小心眼,斤斤计较,“这有什么呀,你怎么会这么想”。


16岁时,我遭遇了很严重的校园霸凌,我没有跟父母说过,我觉得说了他们也不在意,他们只在意老师的评价。情绪问题一再累积,我患上重度抑郁,有一天上着课,我拿起同桌的小刀,开始在手臂上划,当时我是无意识的,根本察觉不到痛,还是老师看到了,赶紧带我去了医务室。

老师通知了家长,父母带着我挂了深圳一家三甲医院的专家号。那个专家的态度,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愤怒,可能在有些医生眼里,很多病都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医生轻视的、不以为然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我爸妈对抑郁症的认知。他们很容易盲从更权威的判断,在学校是老师,在医院是医生。所以,我的父母、亲戚们觉得我是装病逃学。哪怕我现在还在吃药,家里人还认为我是在装病。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它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

确诊抑郁症后,我要求退学,家里反对无果,父母给了一些钱,我平时在某网文平台上写连载也有一些收入,带着这些钱,我旅游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了很多个地方。

在上海游玩时,我还谈了场恋爱,对方很有钱,也比我大很多,带着我去的都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方。现在回想一下,那不过是一个有钱有阅历的男人骗骗小女孩的手段。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梦幻泡沫。我在家里没有得到过关爱,也没有什么朋友,好不容易有一个男生喜欢我,欣赏我,夸我,带我去见识很多没见过的地方,我会有一种被爱的幻觉。

分手以后,我也陷入过一段很少女心的日子,伤心得不行。走出来后,我觉得男人真不可靠,这就导致我对爱情没有什么幻想。

其实霸凌也好,分手也好,这些伤害在我的人生序列里,都远远小于家庭带来的伤害。那些来自父母的,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矫情的细枝末节,只有你身在其中,才知道多么折磨人。


结束短暂的恋情后,我就回到深圳找了份工作,从家里搬了出来,开始了兢兢业业的打工生涯。

不在家的时候,我的生活是很好的。我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在2021年,第二年我就跳槽到了一家国企,我都觉得自己厉害,因为我没有学历优势,我的同事可都是985、211毕业生。这几年我也在自考,弥补学历差距,现在已经拿到了专科文凭,正在自考本科。

我的好朋友们,都是工作以后认识的,他们年龄大都比我大很多。平时来往比较多的朋友有七八个,最亲密的朋友有两个。

我最亲密的两个闺蜜,可以说是我生活里最重要的人,或者说是我最依赖的人。她们在我的生活序列里是排第一位的,甚至排在自己前面,我知道这有点病态。两个朋友不一样,我不是她们最重要的人,她们明确跟我说过这一点。

其中一个闺蜜,我们一起合租了两三年。我俩不是说,我买了什么好吃的分你一点,或者我做了什么你一起吃。我们不这么分,今天我睡醒了,“吃饭吗?”

——“吃”。

——“好,我来点。”

我们不会说要AA,我们不会有这个意识,我们的生活用品也不怎么区分,我今天来见你,身上穿的裙子就是她的。

每天下班后,走路到公交站或地铁站这段时间,我都会给她打电话, 一直打到坐上车再挂掉。

这么说吧,两人在一起生活,除了不是情侣,相处模式跟情侣同居也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我觉得,我在深圳的生活过得很好,很多人觉得深圳没有归属感,我不会,我就是在深圳长大的,肯定有归属感。

抛开父母和家庭不想,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一旦凑在一起,我的潜意识又会乞求父母,我站在这里,你爱我好不好,你关心我一下好不好。但离开他们,我又觉得没关系,我能行。所以,只要和我父母保持距离就好了。我也清楚,什么样的距离,能让我过得舒服一点,比如一个月回去吃一次饭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接触。

前些天跟他们说不跟他们一起回老家过年了,我妈那句轻飘飘的“随便”,挺伤我的,好像我回不回去,跟不跟他们过年,都不重要。可能我以后都不会跟他们一起过年了。

我们家,大概有五年吧,都没有好好过过年了。去年初一,我回到家里吃饭,也是闹得很不愉快,然后我就回自己住处了,自己点外卖,看电影,当时手头还有别的事情要忙,倒也没有很孤单寂寞。

过年这个时候,怎么说呢,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不想一个人待着,但是如果要跟家里人待着,我宁愿一个人。


当时我也是脑子一热,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子找女生一起过年。下面回什么的都有,有些人是真心找搭子的,也有一些男的,一看就是抱着交友的目的,拜托,我写的是找女生好吧。

还有人给我留言“那不如找个男朋友更好”,能问出这种话的,其实都是男生。我回复他,“我只是不敢一个人过年,不是脑子有病”。有些人会觉得,有些问题可以靠恋爱结婚来解决。那说不定,找了男朋友,一个问题会变成无数个问题。

如果说我跟一个男生谈恋爱结婚,一定是因为双方喜欢对方。不会说因为我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很多爱,没有一个融洽有爱的原生家庭,所以要跟我的对象组建一个美好的家庭。我不想出于这些补偿心态,去跟一个人恋爱结婚,我觉得这有点病态。

在社交平台上发完帖子,我又觉得这个想法不太靠谱。跟不认识的人一起过年,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信任,这是其一。你跟对方有没有相近的消费观、饮食偏好、游玩偏好,这也很重要。

我去年跟朋友一起,参加过社交平台上组织的一天一夜周边游,可以说是一地鸡毛。因为游玩途中的额外支出,队友之间发生了龃龉,一部分人不愿意分摊额外支出,让我们又多花了钱。还有些男女抱着找对象的目的,把好好的游玩,搞得跟恋总节目一样暗流涌动,剑拔弩张。

所以我对陌生人之间的春节搭伙,还是保留意见。刚好我有两个朋友春节留在深圳,邀请我一起过年,我还是跟朋友一起过吧。

刚刚你发稿子给我确认,看到文章,我又忍不住想为他们辩解,这真奇怪。 某种意义上,他们不能算是不好的父母,他们为了我也做了许多,生下我,为我付出了很多的金钱、时间、精力,也许我们只是不懂得表达,也许我们只是误会颇深,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我们彼此有爱的,只有有爱,我们彼此才会感受到这样的痛苦。

唉!感觉家庭这个课堂对我来说太难了,我还需要时间去适应、学习。

(备注: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人物为化名)

文丨黄小邪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