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美国史无前例地推出了大规模AI出口管制框架。这一框架,名为《人工智能芯片和系统出口管制临时最终规则》,通过美国联邦公报向全球宣告,且设定了公众反馈的期限。



为何这一管制框架的出台被视为“靴子落地”?早在细则公开之前,市场上便风声鹤唳,各界人士纷纷猜测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而当细则真正面世,那严密的管制网络、复杂的条例规定,无不让人惊叹于美国政府的决心与手段。

这背后,是拜登政府面对特朗普时期遗留问题的无奈与挑战,也是对全球科技格局的一次深刻调整。

拜登政府的“最后一舞”,在这场科技博弈中展现出了三大鲜明特点。



首先,是对GPU性能与模型权重参数的严格管制。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以浮点运算数为标尺,将“性能很强”的GPU纳入了管制范围,意图从源头上遏制AI技术的发展。

而开源与闭源模型的区分管制,更是显示了美国政府在策略上的精细与狡猾。对于中国大型云服务商而言,这意味着在海外训练AI模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管制风险,成本与时间成本都将大幅上升。

其次,拜登政府试图恢复“瓦森纳协定”的元气,通过AI扩散管制框架构建了GPU出口到全球数据中心的三层地域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体现了美国对盟友的亲疏有别,更是一次对全球科技供应链的深刻重塑。美国试图以此巩固自己的科技霸权,却也可能因此孤立自己,失去与全球科技界共同发展的机会。

再者,中东地区成为美国重点监察的对象。面对中东国家出台的AI算力替代石油战略,美国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与管制措施。这一举动,不仅可能阻碍中东国家的科技转型之路,更可能引发地区内的科技竞争与摩擦。

然而,这一管制框架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吗?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已经发出了警告,复杂的管制条例难以落地实施,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英伟达等科技巨头更是对管制框架表示了激烈反应,合规成本的增加将严重影响其业务发展。尤其是英伟达在华业务,正面临着地缘政治的巨大压力,其未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可以说,美国正在步入一条充满风险与挑战的道路。管制框架虽然看似严密,但实则漏洞百出,难以真正遏制AI技术的发展潮流。

更糟糕的是,这一举动可能引发全球科技界的反噬,让美国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这八个字或许正是对美国当前处境的最好写照。

面对全球科技发展的浪潮,美国选择了闭关锁国、自我设限的道路。这不仅是对自身科技实力的极大浪费,更是对全球科技合作的深刻伤害。

我们期待着美国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回归全球科技合作的轨道上来,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与清醒的头脑,准备好应对可能到来的挑战与变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