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号,全国陆续开始考研试卷的批阅,截至今天,部分学校已经率先完成阅卷。预计到一月底,所有考生的试卷将批阅完毕。
前几天,有不少报考上海大学的同学都查到了分数和排名。虽然根据往年经验,这可能是院校后台测试,但也说明院校阅卷结束,开始录入成绩了。
也有报考中央美院的同学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分享,1月18日凌晨查到了成绩,包含专业课+面试的分数。
在年年都有人卡bug查到分数的这几天,有考生坦言,考试其实是最“轻松”的阶段,真正煎熬的时期,是考后焦急等待结果。
什么时候出成绩?今年的线划在哪里?笔试结果还没出,是准备复试还是找工作?
诸多问号悬在头顶,感觉自己就像激流勇进中突然停下的鱼,前方的所谓“龙门”只能少数人跨越,名单公示前,谁也不知道今年能不能越到另一边。
我们想到,在新东方一年一词征稿中,也有曾迷茫焦虑的考研人。
有人一战考研失败后,体会到现实告诉自己“你想得太简单了”,一个人坐着细数自己从大学入学以来的年纪,数着数着,数到了现在感觉没有未来的年纪;
有人N战考研失败,开始思考上岸的意义和构建自己人生新意义,“我不知道优绩主义还会存在多久,也不清楚文凭社会何时能够消退?注重当下,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多些生命的弹性,才显得更加珍贵。”
有人经历三战,后来终于“有书读了”,但收获更大的是心态的成长,“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太急于得出结论,不要再那样着急赶路”。
今天,我们想讲讲这些朋友的故事,从结果论来看,这些故事的结局并不圆满。
但正如一位朋友所说:“这个游戏规则,我不想再继续遵守了”,我们不是只能遵守“上岸”这一个游戏规则。
在命运无边际的浪潮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玩法,选择扑腾的姿势。
01
考研失败后
我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奇霁大四时,也曾尝试考研,失败了。
失败消磨着她的自信,感觉心中的不甘心在失败中被磨平,明明自己不停地在奔跑,却永远也挤不出人群,挤不进自己幻想中的“安乐窝”。
奇霁不由回忆起了当年刚进入大学的自己:
“六年前我踌躇满志地踏进大学校园,我自信、骄傲,我觉得自己以后一定会有一番作为,那时候我还处在没有认识到自己平凡的年纪。”
疲惫不已的她决定听父母的话,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然而一周后,一寻发现,作为社会的齿轮,人一旦开始转动,是很难停下来的。
她离开了家重新启程,辗转在通往不同方向的路口,看着别人行色匆匆或胸有成竹,却想不明白自己要去往何方。
“我唯独不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在二十几岁的年纪会那么迷茫,就像行走在被浓雾覆盖的小路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看不到远方。”
她决定,不再细数自己的年纪,每一年有每一年的风景,即便是不愉快的;
她决定,开始看书,不再为了考试而看书,不再为了某种目的而看书,只为了热爱。
奇霁依然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和有限,感觉自己依然走在被浓雾覆盖的小路上,但不一样的是,自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虽然从结果来看,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改变,但那是一种只有自己知道,会在心底浮出一个声音“我变了”的改变。
它让自己在迷茫的时候更平静,在失败的时候更不受挫。即便迷茫、失败这些词,依然会多次出现在自己的人生剧本中,但自己不再以此来定义、来框住自己。前路浓雾弥漫,但自己的小路有自己的迷雾美景。
02
多战考研失败
我决定不再遵守游戏规则
2023年考研前十天,青叶突然染上病毒,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考研不出意外以失败告终。
多战考研,两所西南地区的名牌大学,三个全国最内卷的硕士专业,一路失败让她开始思考自己为何执着于考研名校上岸。
多次解构自己“名校情结”背后的真正原因,她意识到自己和很多人一样,为了所谓一纸含金量高的文凭,为了所谓能倾斜的社会资源,受“人生得向上”的处世哲学影响,所以执念般地想要上岸。
自己的思考、家人的劝告、恋情的结束、提高的分数线,让青叶最终选择给自己一段休息时间,“这个游戏规则,我不想再继续遵守了。”
她不知道优绩主义还会存在多久,也不清楚文凭社会何时能够消退,但比之前更清楚的是:
注重当下,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多些生命的弹性,才显得更加珍贵。
在书写和输出中,培养自己面对世界的底气和能力;
在“孔乙己的长衫”火遍全网的时候,思考自己真的是因为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故不愿意以生存为重吗?
一边节衣缩食来支撑基本生计、顶着家里交友催婚的压力,一边构建人生的新意义。
面对周围人所谓的“关心”,刚开始还有些心思去争辩解释一二,如今就选择性忽视,意识到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言,“这世界有太多的声音,城市在说,现实在说,过往的人在说。你可以聆听,却不能被淹没。”
03
考研终上岸
妈妈,我有书读了
2024年秋天,辞职后的思南终于在第三次考研后,迎来了她的研究生生活。
出生在北方,大学也在北方的她,南下来到福州读研。拖着行李箱站在宿舍楼前,整个人还恍恍惚惚的,觉得好像距离上次开学没过多长时间,但又确实知道,这条路自己已经走了太久。
和同样经历了三次考研的研究生同学一起,坐在教学楼前看一场南国秋天的雨,想起上次过秋天,已经远在四年前。
那是大学最后一次在河南本科学校过秋天,学校东门到大礼堂那条路也种满了高高的梧桐树,到了秋天,树叶像一个个金黄的扇子,摇摇摆摆地落下来,烤红薯的香味在空气中流动,卖烤馒头的阿姨推着小车,挂着喇叭,喇叭响亮地放着“三胜街嘞烤馒头,又来啦”。
那年秋天后,她开始了漫长的考研之路。
此后每一年秋天,思南不得不抱着一本又一本的考研书,坐在某个小角落里,背得不知“今夕何夕”。
第三次考研笔试出结果时,她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院校的分数要求,一志愿的学校分数线暴涨,自己虽然考了390多分,却还是没能进入复试。
二月看到官方排名的时候,自己甚至都有些麻木了,“哦,又是这样”,心乱如麻地看了一个月闲书,四月份调剂系统开放的第一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填了三个学校,收到复试通知后,同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东北到福建去参加调剂院校的复试。
只是,复试院校的拟录取名单中,依然没有她的名字。
面对朋友的安慰,思南显得非常冷静,她说到了现在,已经没办法为考研流出一滴眼泪了。那天,为了备考而辞职的她,在酒店投了一上午的简历。
结果下午手机突然响了,点开一看:研招网发来了待录取通知。
她在街边买了一束花,然后给妈妈打了电话说,有书读了。
后来坐在研究生学校教室窗边,她无数次在想,或许是老天特意把自己安排到一个夏秋极度长的城市,意在慢慢补齐那三年自己错过的秋天。
现在的她,走过备考的慌乱,不再像之前那样着急赶路。风物长宜放眼量,她要去成长、去体验,要顽强地扎根,然后朝着高远的天空拔节生长。
无论是一战还是N战考研,对很多考研人来说:
考研一开始像一场冬日迁徙,需要飞过遥远的路程,跨越高耸的山峰,才能抵达人生的春天。
不过后来大家发现,人生何处不逢春。
有人虽未飞到终点,但在途中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有人抵达后意识到,一路错过的风景,只是错过并不是失去。
青叶和一寻没停下脚步,自己的人生路该往哪走、该怎么走,她们依然在寻找答案。
思南和同学一起,感受着她的秋天。老师发给她几个电影,告诉她“看书、观影、思考、书写、交流、自由探索。不要太急于得出结论,好好享受大学时光啊。”
从结果向、从主流单一评价标准来看,似乎只有思南上岸了。但对似乎一直泡在水里的中国学生来说,究竟何为“上岸”?人生真的有所谓的“岸”吗?
我们在题海中沉浮,在考试中挣扎,面对结果时沉默或是喜悦,牵动情绪的究竟是源自内心力量的推动,还是渴望受到外界评价认可的期待?
没上岸的人,在自我怀疑和失败中酸楚;上岸的人,在学历贬值等日复一日的消磨中怀念未选择的另一条路。
上岸,似乎成了一座围城,困住了两边的所有人。
而通过上文三位朋友的故事,在他人的人生经历中走一遭后,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
某种意义上,上岸是一个谎言,我们的一生,其实都在跟随着时代的洪流起伏。
只是,命运的潮水有它的起伏,我们也有我们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