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农业大省,安徽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十分关注,聚焦乡村振兴这一热点话题,话成就、说期待,积极建言献策。
守牢底线 夯实“三农”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安徽始终把重农抓粮摆在突出位置,多种粮、种好粮,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去年,我省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成绩令人欣喜,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省优质粮油品牌溢价能力偏低、物技集成服务落地率偏低、耕作生产成本偏高,导致粮油作物亩均纯收益较低。要进一步实现粮油增效,让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在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刘素梅看来,要树立粮(油)全产业链、全要素、全环节经营理念,融合农艺、农机、农信、农资、农金、农服,在提质、增产、降本、减损、集约上下功夫,高质量建设江淮粮仓。
刘素梅建议,要持续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建设农田设施标准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运营管理数智化、田园生态绿色化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同时,发展精益生产,强化高产栽培模式、智慧机械装备和高效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为实现集约增效,建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以推进‘耕种管灌收烘’生产托管为抓手,以良机服务为载体,健全综合农事服务体系。”刘素梅说。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创新我省脱贫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实施效益好、带动强的产业发展项目,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名“水稻专家”,省人大代表、芜湖市星火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太平介绍,近年来,我省以特早熟早稻品种作为粮食生产基础,前后茬配合经济作物,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以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所借鉴。
“在江淮分水岭等地区,做好以特早熟早稻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模式研究工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增加乡村经济收入。此外,加强帮扶工作,做好与脱贫地区农产品的供需对接关系,避免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出现。”程太平建议。
统筹提升 建设和美乡村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只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才能让农民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建设和美乡村,科学的村庄规划不可或缺。省政协委员、农工党芜湖市委会主委刘育红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村庄规划还存在基础资料范围广、内容多,驻村深入调查难,规划编制在时间进度上难以把握和控制等难题。
为此,刘育红建议,要对村庄规划编制所需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快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方便编制主体和需求方使用。同时,研发村庄规划编制的调研软件,加大规划知识的培训力度,尽量减少区域内多个村庄规划集中打包编制,不盲目追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根据各村庄对规划的急迫程度,按需有序推进。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可以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省人大代表、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党总支书记钱国生建议,要充分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多元共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方式,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的道德内涵融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化解矛盾纠纷,使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来自黄山的省人大代表、安徽省祁门红茶产业集团董事长姜红建议,要激活地域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整合优化全省旅游资源信息,搭建全省一网游平台,迭代升级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绘就“交旅融合”新场景,打造出一批富有特色标杆的旅游风景道,让游客在大美安徽一路打卡、一路游玩。此外,要持续加大安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徽茶、徽菜,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沉浸式消费体验新场景。
双轮驱动 激活内生动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好不好、快不快、稳不稳,将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科技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效益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近年来,我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强化科技与产业对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学研用协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县、乡三级公益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人才需要扩充。”省政协委员、亳州市政协副主席张国芳表示,需要做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有效转化的文章,持续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水平。
张国芳建议,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有关科研单位紧密结合农民需要,加强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实现资源、成果、信息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有关方面设备、技术、人才等力量,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落地见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当前,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生物技术在育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流转政策促使农业规模化经营也初现端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得益于科技应用与改革推动。”省人大代表、天长市新农人协会会长张建昌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张建昌建议,要完善并落实好土地流转政策,落细相关规程,设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发布、由村集体统一对外发包、合同签订等一站式服务,合理保护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双方利益。此外,还要扩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不断改革优化农业保险补贴力度、补贴方式等内容,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