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签 肖明华

第12期《读书》版目录

会客厅

老年阅读:让我们呵护那盏明灯
李前 张旭 黄宇 蒋登科

书房茶话

我多么渴望读书

肖明华

江右书架

江西区域电影史写作的重要起步
汤晓芳

奇幻的地方记忆文化版图

关欣

书海快递

“新江西诗派书系(10卷本)”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会客厅

老年阅读:让我们呵护那盏明灯

□李前 张旭 黄宇 蒋登科

李贤平(栏目主持人)

2024年10月底,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丰富读书活动、培树读书品牌、扩大老年读物供给等八项工作举措,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其中,它在扩大老年读物供给方面指出,“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加大对老年读物支持力度,鼓励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单位,按照老年人需求分层分类优化出版结构,增加老年读物优秀选题策划和老年主题出版”。

“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需书卷作良医。”阅读对老年人乐享晚年有着重要意义,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之一。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阅读则是点亮老年人精神文化之光的一盏明灯。数字化时代,老年读者有着怎么样的阅读困惑、愿望和期待?出版社、报刊社等文化机构如何在优化出版结构、提升阅读体验与品质、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发力,以更好地服务老年人?作为创作者,该怎样潜心聚焦老年人阅读心理和兴趣,奉献出更多让他们喜欢的各类作品?本期《江西工人报》“读书”版邀请4位老师聊聊各自的看法——


李前(新余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高级编辑)

我是一个具有根深蒂固恋书情结的人。许多年来,我一直将阅读与写作当成自觉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退休后,由于坚持读书学习,所以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得以不断地远离浮躁、亲近淡定,走出平庸、进入深刻。事实证明:坚持阅读,是老年人退休后最为美好的生活方式之一。正因为如此,倡导与支持老年人爱上阅读,是社会各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此,我谨以一名读者的名义,希望社会各界为方便老年读者的阅读,尽可能地提供有效的关心和支持。一是通过多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其他方式,宣传老年人坚持阅读的益处和意义,报道坚持阅读的典型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以激发老年群体钟爱阅读的热情与自觉性。二是保持、完善和扩展方便老年群体进行阅读活动的场地。除了保持和完善城乡各地公办的图书馆、文化站、阅览室之外,还要鼓励和支持由企业或个人开办的书院、书屋、读书兴趣沙龙等非营利群众组织,尽可能为他们的开办及其活动提供有力帮助。三是建议一些地方借鉴新余市老年大学的经验,开设国学班、诗词班、朗诵班和文学欣赏与写作班,给老年群体提供若干能够激发阅读热情并提升鉴赏能力的平台。


张旭〔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副编审〕

由于养生保健与老年读者的天然耦合性,所以江西唯一一家具有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资质的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在老年阅读领域得以抢跑。近年来,我社出版了《享受幸福天年——和中老年人谈健康养生》《老年保健指南》《古籍中的养生方略》《健康路上那些“坑”》等一批适合老年阅读的图书。其中,《常用养生古法选编》《健康宝典300篇》入选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的100种优秀出版物。

为有效满足老年群体的阅读需求,出版机构或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注重阅读体验与品质提升。面向老年读者的出版物应确保内容科学、有趣,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此外,还应注重书籍的版式设计,采用易于阅读的字体、字号和排版方式,提高老年人的阅读舒适度。二是强化数字阅读资源建设,开发适配老年人的数字产品。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数字产品,同时注重色彩搭配、交互设计等方面的适老化改造。出版机构还可与知名数字阅读平台合作,打造专属的老年阅读数字平台。三是优化阅读环境与服务,促进阅读推广和交流。联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力量,通过举办读书节、阅读分享会等活动提升老年读物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还可以选拔并培训一批热爱阅读、乐于分享的老年读者,引领老年阅读风尚。四是注重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效支持机制。出版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合作,共同推动老年阅读事业的发展。同时,鼓励社会捐赠,设立老年阅读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老年读物的出版、推广及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黄宇(江西《老友》杂志社副总编辑)

作为耕耘赣鄱大地30余年的知名期刊,《老友》杂志始终坚持为老年人服务的初心,充分保障他们的阅读权益。一方面,我们坚持精品意识,真正把“内容为王”落到实处,不断满足银龄阅读需求,增加优质阅读内容的有效供给。围绕“养生保健”“时政热点”等精品栏目,《老友》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视觉、行动能力老化等身心特点,约请专家、学者等优质作者撰文。这些文章有的放矢,深中肯綮,直面老年人的关注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编辑尤其要适应不断增多的60后退休干部的阅读需求,编发更多容易引起共情的文章。另一方面,《老友》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我们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加快发展新媒体,建立完善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App等平台,围绕老年人的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等主题采写推送内容,不断探索“阅读+养生”“阅读+交友”等阅读新模式,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引导读者中的达人、能人为栏目稿件编发、新媒体平台运营等工作发挥作用。


蒋登科(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作协副主席)

满足精神生活的方式有很多,而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阅读是最为便捷的方式之一。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我们似乎还没有多少人专门研究老年人的阅读问题,没有多少人系统地思考过老年读物问题。

要创作出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作品,我认为首要的任务是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由于每个老年人的经历、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要求也存在不同。不过,普遍而言,我们应从三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一是要有关注老年人的文艺作品。老年人对自己的群体关注较多,我们不仅有必要创作以老年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而且故事性、可读性要强,尽量不要使用过分先锋、前卫的表达方式,否则容易导致阅读疲劳。诗人王学芯创作过以老年生活为题材的诗集《老人院》,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二是老年人对于当下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等了解可能越来越少,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内容。这需要我们创作科普性读物,以科学、简洁、通俗的方式介绍科技前沿。三是老年人会面临一些身体逐渐衰退、精力逐渐减弱等过去考虑不足、准备不足的问题。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面对这种情形,普及性的医药读物、老年保健读物、心理健康读物等都是他们所需要的。

书房茶话

我多么渴望读书
□肖明华


说起来,我也算是读书人。从学历看,我博士毕业了,且是文科专业,书肯定没有少读。就工作而言,我在大学教书,也少不了与书打交道。然而,当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我虽然有一些欣喜,但更多的是惶惑。

上大学之前,我除了读教材、教辅书外,家里几乎没什么书可读。进入大学后,读书是第一要务,但照例主要是读些教材。文学理论和美学类的概论、教程,我是一遍遍地啃,但终于还是困在了云山雾里。

在大学本科期间,我读过一些专著或者小说,但这种读书大体是“半科学”式或者有比较实用的目的。庆幸的是,我出于兴趣读过几本书,如《谈美》之类。我还常常去位于南昌市北京西路的青苑书店蹭书读,读得有感觉时,我会买下来。

考入研究生后,我读的书大多还是与学业有关。为了上好导师要我们自己主讲的文艺学前沿、文艺美学等课程,我阅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照例,我还经常去青苑书店看书、买书,也会在学校后门的旧书市场淘书。偶尔去外地,我也少不了要去当地有名的书店看看,有时会买上几本书。记得杜卫老师的《审美功利主义》就是在青苑书店被我看上,于是买回来珍藏的,之后还情不自禁地写了书评。李春青老师的《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是我在北京大学博雅书店所得。后来,我对文艺学学科问题有些着迷,甚至写了一本册子,被李老师编入他主编的丛书,谁能说不与此有点关系?

到读博时,我的读书变得更自由了一些。《实践与反思》等几本让我留下一定印象的书,虽然都与课程有关,但不需要“死记硬背”。于是乎,那时候我更感觉自己是在读书。每次去教室或图书馆的路上,即使要起早赶路挤公交,我也不觉得麻烦。

博士毕业后,返回工作岗位。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不得不为用而读。而且,独学而无友,更难得老师的一二指点。所以,这读书的快乐和效果可想而知。我甚至想过一些办法。如,把每天读书情况公布在某社交平台,算是对自我的公共监督。但是,我读来读去,不过是在读些“有用”的书。我曾这样安慰自己,总有一天,我会忙碌得差不多,然后,就可以这样读,也可以不那样读了。然而,这一天如等待戈多。于是,我只好把要读的书当成想读的书,并且安慰自己,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也可能只能如此“现代”。

最近,某个黄昏,当我放下书卷,抬眼远望,觉得天边有无数个偶像,可我产生的是肤浅的虚无。我随手拿起镜子照看自己,发现那个三天两头也会读点书的人,其面目可憎得可以!哎,我那读书的力呵,你在哪里?我其实很想在读书中自我实现。我不想再惶惑下去了……

链接:影响自己成长的书单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4.〔美〕汉娜·阿伦特著,王寅丽译,《人的境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文艺学会副会长)

江右书架

江西区域电影史写作的重要起步

□汤晓芳



新时代“区域电影史”的兴起,逐渐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内涵提升的重要力量。沈鲁教授与其博士生黄叶蕊合著的《江西电影史》,史料收集以较小切口深入,尽可能囊括了制片、发行、放映、影人、观众评论等各类型电影史料,在时间维度上兼顾了地域空间史述,囊括了文本美学分析以及产业历史探究,是一部秉笔直书的地方影史新成果。

以史释影:把握江西影史的源与流

“取材于江西”,但其并不局限于江西。本书在时间维度上将江西电影发展演进置于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中,举证剖析了两者无法割断的历史文化渊源。譬如其第一章第三节“南昌地区早期电影院的经营与上海电影的传播”,以南昌电影业的具体情形与上海等大都市电影受众喜好的截然不同为立足点,结合南昌历史,点出了南昌城市文化与电影相互影响的论断。这种宏微观兼顾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跨学科研究色彩。

历史性与主体性关系问题乃是电影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基于史料分析梳理外部环境(国家)发展历程,论述前会增加前置条件以及判断标准,揭示内在规律。譬如在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江西电影”,先宏观剖析社会思潮与外部环境,再对江西地方作微观阐述。

以径通幽:深入影史脉络的枝与叶

作者采用了电影方志、产业观察、“影人年谱”进行多元视角融合用以收集分析史料。例如,考察江西电影事业变迁、电影教育改革、电影文学的繁荣等发展情况。江西电影史发迹于1898年的九江,时间点的考证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1926年秋,赣州有史以来第一次上映无声电影……这本书清晰地梳理了江西电影史的很多“第一”。

电影是商业艺术并存的,作者对产业进行了细微的观察。例如对电影放映场所的更替、电影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第一章提到的“看白戏”,地点多发生于早期的电影院,而早期的电影院又源自一些传统的娱乐场所剧院、戏园,从电影放映场所映射当时的外部社会环境。年谱是在“传记”与“编年”两种史书书写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我国独有的史书体裁。作者按照江西籍编剧导演的创作轨迹而构建起叙述框架,结合电影创作美学与同时代社会思潮介绍了一批影人。

以人为史:审度家国同构的时与势

由于历史空间的缩小与研究视线的集中,区域电影的学术视野不断下移,从精英走向大众,呈现出一种“大众史观”的撰述形态。书中有不少内容是人文视角的挖掘;书尾收录了赣籍电影人史料,亦有对江西话剧及影视事业作出贡献的艺术人才群体致敬。从吕玉堃于20世纪50年代为江西话剧事业开先河的铭记,到对电影策展人周一的致敬,这种人文情怀是作者对电影史边界的“发问”,更是源于赣乡赣情的高认同度的人文书写。

《江西电影史》充分肯定了江西作为红色文化政治发源地的积极一面,强调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现实创作意义。作者在江西电影表达的三色文化中提出了“红色”“古色”“绿色”;但从“红色经典创作是21世纪江西电影最重要的出发点”,肯定了江西的政治献礼片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意义。

江西电影近些年似乎较为沉寂,但《江西电影史》的作者以强烈的创作热情、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江西电影研究提供了不可小觑的学术价值。他们像是在故纸堆里做“侦探”,沉潜还原那些被历史掩埋的影史宝藏。本书填补了江西文化史在区域电影领域研究的空缺,但在影史量化研究、影人剧照、合影,以及电影海报等影史收集上稍微有所欠缺。当然,江西的区域电影史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告学系主任)

奇幻的地方记忆文化版图

□关欣



《木蕃斋随笔》是我近10年来在江西上饶这片文化沃土上读书、生活、工作的真实记录,也是我在文化体系深潜近20年的体悟和思考。文学艺术归根到底是人类情感诉诸艺术形式的一种表达,我通过细微的视角从个人情感出发,从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出发,观察生活本来的面目,有文学前辈的人生经验,有人文相亲的社会生活,有探索生命底色的生活砥砺,更多的是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艺现象、影视作品的品评和思考。我在这些文化肌理的褶皱中深深思考,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融入江西文化地理的版图。

我的出生地是陕西省宝鸡市。它在地理上划分是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是关中平原的西部重镇,其在古代被叫作陈仓、雍城、西虢、西岐。神农氏炎帝就出生在渭水之滨的清姜河畔,周公制礼作乐、秦穆公猎媦称霸,都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这是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形成的平原,也叫八百里秦川,属于中国特别肥沃的一块小麦主产区。黄土地的山水滋养了我,周秦文化的厚重滋养了我,金黄色的小麦滋养了我,铸就了我黄色的皮肤、黄色的头发、黄色的眼睛,塑造了我一颗朴实真诚的心。

父亲给我起名关欣,有两层含义。一个意义是谐音“关心”,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希望我的人生温暖有爱,在人生海海中关心他人成就自我。另一个意义是取草木繁盛、欣欣向荣之意,父亲希望我像一粒种子一样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生根发芽、草木繁茂。父亲朴素的哲学思想与东汉张衡《东京赋》“草木蕃庑,鸟兽阜滋”刚好印证,也是我第二个斋号“木蕃斋”的寓意和来历。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仅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这与我追求的写作风格是一致的。我向来是不善于用文学修辞手段表达的人,因此我的语言文字和我的人一样是平凡随和、自然朴实的,像我喜欢余华、叶广芩、江子的文风,喜欢“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老师讲解古诗词一样,喜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我的文字近10年来一直断断续续、跌跌撞撞,近三五年又学习了书法、篆刻。近四年在美术馆从业中,我睁大眼睛惊奇于时代的更迭中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发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艺术生命与文化的滋养令人欣喜,我在语言文字和艺术语言两方面的转换表达中摸索尝试,试图用简单平实的语言还原一段艺术脉络,讲好每一个人都爱读的艺术故事,使受众在艺术滋养中接受文化洗礼。

我受父亲影响很深,对世界的感知和态度皆从文学原点出发,慢慢辐射到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对艺术世界的解读,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积跬步,不敢停歇。

(作者系上饶美术馆副馆长)

书海快递

“新江西诗派书系(10卷本)”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日前,由南昌大学图书馆、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南昌市诗歌学会、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诗江西》编委会、作家网、中诗网协办的“新江西诗派书系(10卷本)”发布会在南昌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新江西诗派”发起人谭五昌,江西省政协原副秘书长徐良平,江西工人报社原社长、总编辑华光耀,南昌大学图书馆馆长、人文学院教授邹锦良,《诗江西》编委会主任、江西省民俗摄影协会主席游华,江西高校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邓玉琼等100余名诗人、评论家参会。

“新江西诗派书系(10卷本)”由谭五昌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包括刘立云《在同一条河流奔涌》、程维《训兽师》、雁西《致里尔克》、大枪《路脸》、邓涛《万物横生》、胡刚毅《思想的蜜蜂》、王彦山《独坐》、舒喆《陌上花》、吴光琛《毛月亮》、谭五昌《谭五昌的诗》。

李贤平

本报《读书》版征稿启事

书房茶话

在江西生活、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介绍成长过程中读书、买书、写书、编书、藏书、售书等所有和书有关的故事,注重介绍读书带给自己治学、工作的心得、感悟以及藏书的情况。需言之有物,给人启迪。配发在书房的照片(不低于5MB)。文后附“影响自己成长的书单”3至5种(列举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出版年份即可)。1500字左右。撰写本栏文章的作者,请用毛笔书写“读书”两字。

江右书架

江西作家、学者所著及江西的出版社之2023年以来新书书评。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所涉及图书品质高,有一定影响力,体现江西地域特色,评论精辟、深刻。1500字以内未公开发表文章(注明出版社及出版年、月)。配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社长总编荐书

立足江西的出版社,面向全国的出版社征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或者副社长、副总编辑推荐本社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新书。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1500字左右。配发推荐人职务信息、照片、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会客厅

围绕某本书(某种报纸、刊物)、或者某一个热点读书话题的发言精选。配发约请的嘉宾姓名、职务、职称信息和书报刊图片(不低于5MB)。总字数3000字左右。

百家品读

江西作者阅读某本经典图书或者某一类书(报纸、刊物)的阅读体会,言简意赅,言之有物。配发所涉出版物的图片(不低于5MB)。800字以内。

书海快递

资讯栏目。省内外和书有关的活动讯息,300字以内。

文末请注明详细地址、账户等信息。一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可他投。

往期更多精彩

来源:本报消息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余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