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浪潮中,安徽科技学院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科技助农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青菜虫害让蚌埠市怀远县魏庄镇胡巷村大棚蔬菜种植户陈师傅伤透了脑筋,他一个接一个地向电话那头“倾诉”最近遇到的棘手难题。挂掉电话,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教授高青海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来到陈师傅的种植大棚。
经过现场查看虫情,再和陈师傅深入交流,全面了解虫害防治情况以后,高青海立即着手研究解决方案。
高青海是2024年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成员之一,他来到胡巷村为当地大棚蔬菜种植户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助力农业增产增效。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让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活起来”,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整合农、工、商优质学科资源和专家队伍,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从周边农业产业特色出发,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高青海(右)在蔬菜大棚
村里来了博士团
秋季叶菜虫害发生严重、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经过实地走访和种植户们的反馈,高青海在查阅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后,通过增设防虫网,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等在大棚增设诱虫灯诱杀成虫等物理防治措施,制订了一套适合当地的科学合理的小青菜虫害防治方案。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种植户经常看到这位从大学来的年轻专家出现在田间地头,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生产需求。经过指导后,当地大棚蔬菜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高青海也被当地种植户称赞他为“农民的贴心人”。
“此次科技助农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今后,我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高青海说。
“我们真诚感谢贵校的支持和帮助,感谢青年专家们的辛勤工作,期盼继续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携手并进......”去年年底,一封来自团省委的感谢信“飞”进安徽科技学院,感谢该校青年专家(博士)在科技助农服务团中付出的辛勤工作。一年来,该校29位青年专家服务农业科技需求80个,助力农民在动植物病虫妨害、提高单产、种养殖技术改进等方面提质增效,为科技助农服务团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在蚌埠市怀远县荆涂石榴专业合作社,安徽科技学院段海明博士对农民们进行了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微生物苕肥的使用方法和优势。使用了微生物苕肥技术后,无需再使用除草剂,化学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使用量也大大减少,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环境,也减少了农药残留,为怀远石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合作社理事长姚登波反映:“绿肥覆盖以后,可以使石榴园的土壤墒情变好,园区土壤有机质稳步提升,改善了土壤的温湿度条件,调节石榴园小气候,实现了保果稳果,效果良好。这项技术推广后,对石榴园的杂草抑制效果优异,制备的微生物苕肥使用后可以达到养根壮树的目的。”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组建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长三角功能农业研究院,着力破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瓶颈,开展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让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活起来”,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校团委书记张聪介绍,此次“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是学校充分利用农业优势学科和农科人才资助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体现。学校将持续着力为地方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提供服务,助推乡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贡献“安科”力量。
段海明(左二)指导石榴种植户进行微生物苕肥制备
写在田间的“新农科”
2013年5月,由张福锁院士授牌,安徽省科技学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首个科技小院——当涂水稻科技小院。此后,又先后成立了“安徽利辛生猪科技小院”“安徽临泉牛羊科技小院”“安徽歙县贡菊科技小院”共四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搭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服务交流平台。
“帮助学生和农户解决好实实在在的问题是我的职责。”安徽科技学院教授汪建飞说。一边是7000亩的水稻田需要规模化运作,一边是一群渴求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涉农学子,小院的成立搭建了一座多功能的桥梁。
“把小院建在田间地头,让教师和研究生住在村里,使生产和科研不再脱节,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和零时差的‘四零’模式为农民和企业服务,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人才培养基地。”汪建飞说。
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表示,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整合学校农、工、商优质学科资源和专家队伍,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从周边农业产业特色出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安科”贡献。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通过“双百进村入企”行动落实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制度”。截至目前,已累计有10个省级科技特派团、超300名科技特派员进入村镇或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或技术指导,已成立萧县、利辛、蒙城、凤阳、寿县等五个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全方位助力村民走稳致富路。
作为常任理事单位,安徽科技学院承办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 “欣浩翔杯”第一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与来自全国45所高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13支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一道,把课堂知识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尽显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的青春风采。
《1978:十八个红手印》剧照
情景思政课里的乡村振兴
身穿对襟粗布褂,点上烟斗,安徽科技学院农业管理领域方向的研究生耿世本化身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队长的严宏昌,用剧情讲好当年,带领观看者身临其境回到当时岁月。
在“当年农家”景区,1∶1还原了当年参与按手印的18户村民的房子,每当参观者路过当年曾经按手印的地方,便会有演员出现用情景剧的方式演绎当时发生的故事。
去年7月中下旬,安徽立项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启动。来自全国99所高校的692名师生深入学习小岗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探索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与此同时,作为承办方之一的安徽科技学院专门为专项活动打造了《1978:十八个红手印》。
“在‘当年农家’观看表演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情景剧,实地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看到那时候的农民内心的纠结和做出包干到户这一抉择的艰难。”观看情景剧后,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王涵惠动情地说,“之前只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场景直接还原在我眼前,让我更加佩服当时实行包干到户的先驱。”
故事进展到从虎子家出发,有几位同学偷偷抹起了眼泪,随着参观的路线和剧情的进展,表演者和观众都汇聚到主舞台,身边同学不自觉地带入到剧情中跟随演员一起回答:“我也干!”“我们刚开始看的时候都说你们演员不像演的,就像真实发生的,主剧场虽然有点挤,但大家席地而坐没有影响沉浸式的体验!”安徽科技学院学生韩晶璠为所有的参演者点赞。
“《1978:十八个红手印》由青年学子自编自导自演,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将小岗精神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与艺术手段相结合,与青年思想特点相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团委书记张聪说,剧本创作历时半年,挖掘小岗村党史故事中孕育和承载的思政元素,引导青年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暑期结束后,演出还将定期举办。
除了打造红色文化产品,近年来,该校还积极为地方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多年来,学校深化与小岗村战略合作,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赋能等重点项目在小岗村落地生根,情景思政课正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果。面向全国师生立体化、沉浸式展现小岗村故事,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表示。
(记者 沈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