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新效能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不仅要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优势,弘扬好世界文化的瑰宝,更要利用国际平台,占领文化高地,用好国际相关宣传手段与认定标准,让世界聚焦中国,聆听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从设立全球文化交流大使,到建立孔子学院进行文化推广,中国已经在中华文化“出圈”中作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各种文化交流纷繁复杂,如何能够让中华文化形成自身话语体系,打造中华文明的独特风景,就需要我们利用好已有文化基础与国际平台,串联起已有文化走出去的成果,形成强大合力。这就需要我们深耕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立足国际视野,打造中华文化被世界所认可的名片,以“领军名片”为牵引吸引国际目光聚焦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起源于中国的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传统节日。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历时超过两周,虽然春节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变,但春节不变的精神内核,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春节习俗中的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等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这些习俗通过官方媒体或是民间组织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世界。简而言之,春节是一个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只有充分利用好春节申遗成功这个历史契机,围绕春节做好大文章,才能探索出中华文化“出圈”的新路径,走好中华文化的出海之路。


第一,走好群众路线,做好基础保障。春节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具有合家团圆的历史内涵,根据交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期间,在中国境内,全社会人员流动量达到了约84亿人次。而2025年春运全社会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左右,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的背后既是无数炎黄子孙思乡情感的体现,是根文化的表现,承载着阖家团圆的一个又一个幸福故事,正是因为有国家的稳定和谐,有吃、住、行的可靠保障,回乡的游子可以准时到达,也正是因为文化的羁绊,一夜乡心可以在世界不同的角落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二,强化春节文化符号,展示文化多样性。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而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春节庆祝方式各具特色。例如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川渝的火锅等,以及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这些各具特色的习俗背后是不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正是这些习俗塑造了春节不同的色彩,体现了“春在千门万户中”。只有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习俗,才能扩大春节文化符号的影响力,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年。

第三,激发人民创新活力,培育文化发展新路径。人民群众是春节的重要参与者与创造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也演化出春节时期新的文化活动。例如,山东省以各市为载体,推出了“文博场馆过大年”“古城国风闹新春等六大主题活动,将齐鲁文化与春节深度融合。同时,曲阜市为满足游客需求,推出“孔府过大年”系列活动,巧妙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年俗融合在一起,推出了包括腊八施粥、拓年画和非遗文化雅集等,展现了传统节日的民俗魅力。

第四,用好数字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数字技术的出现让春节不仅仅能够在特定的时间,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为大家创建沉浸式的春节文化体验,让体验者随时随地感受春节的文化氛围。同时,新的媒体平台的兴起也为春节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窗口,使用者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TikTok等),发布春节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带来视觉冲击,提高内容的曝光率和传播效果,更好地实现文化出海。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春节申遗成功,只是中华文化“出圈”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无数的文化瑰宝等待与世界人民的见面。无论是以曲裾和襦裙等为代表的汉服,还是以咏春拳和形意拳为代表的中华武术,都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化“出圈”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

(文/张润泽 图/综合新华社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