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 率部起义
在长征时 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
他 战至最后一人一弹
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兑现了“要把一切献给党”的铮铮誓言
他就是董振堂
1937年1月20日
董振堂壮烈牺牲
在追悼会上
毛泽东评价他说
“路遥知马力,
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1923年毕业于颇负盛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后 被国民革命军收编, 任国民党第26路军第73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却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强令驻守在江西宁都的国民党第26路军加紧“剿共”,引发了董振堂等人的强烈不满。
国民党第26路军原是冯玉祥西北军旧部。作为一支被收编的“杂牌军”,这支部队在国民党军内部备受排挤。
蒋介石还下令他的嫡系朱绍良部,驻扎在宁都以北的广昌公路上,显然这是既想“消灭”红军,又想“消灭”第26路军的一箭双雕的阴险计谋。
董振堂的思想日益倾向革命,他与国民党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第74旅旅长季振同等人秘密派人前往苏区,与曾在西北军任职的刘伯坚取得联系。
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国民党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
当时已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的刘伯坚,立即向中革军委汇报,并写去回信,欢迎起义官兵加入红军。
1931年12月14日黄昏,国民党第26路军2个师6个旅在宁都城举行起义。趁着茫茫夜色,准备就绪的起义官兵依次撤出了宁都城。
次日清晨,第26路军1.7万余人在梅江岸边集结,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中央苏区。起义部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后任军团长。
他们行军到固村的时候,固村的群众杀猪宰羊热烈地欢迎他们,这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场面。
在河北新河县董振堂事迹陈列馆,陈列着一份珍贵的关于宁都起义的回忆文章手稿——《宁暴经过》。这是宁都起义组织领导者董振堂在起义后不久写下的。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清楚了国民党的欺骗、压迫、剥削,认清楚了唯有共产党终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
董振堂放着国民党的高官不做,不贪恋随手可享的富贵荣华,却选择了一条“吃苦受累”的艰辛之路,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他先后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屡立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
图:红旗勋章是当时红军的最高军功章
1932年,董振堂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钱全部作为党费上缴,连毛泽东都听说了。当时,毛泽东劝他给自己留些钱用,给家里也寄点。他却说:“现在我当了红军,又入了党,留着这些钱也没有用了,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甚至连生命也献给党!”
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部参加长征,红五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五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1935年6月,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次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五军被编入西路军,向宁夏、甘肃、新疆方向进发。
1937年1月12日, 红军西路军向甘肃西部进军途中 遭到青海马步芳骑兵部队的围攻, 董振堂等人被2万多人包围在了甘肃高台。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董振堂率领战士们浴血苦战。战至最后一人一弹,不愿被俘的他选择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1月20日,董振堂壮烈牺牲,时年42岁。
董振堂牺牲后,残暴的敌人砍下了他的头颅,悬挂在高台城楼上。
董振堂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中共中央在宝塔山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原文综合来源:央视网、新华社、共产党员公众号、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本文来源:CCTV国家记忆
编辑: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