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价值引领。
大型通俗理论节目《文耀中华》之《凝心聚力》,探讨如何在全社会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我和我的祖国》,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无数中华儿女的内心就会被深深地触动。它之所以能够激起广泛而又深刻的共鸣,就在于它触动了中国人基因当中的那份家国情怀。
追求团结、强调统一、向内凝聚,爱国主义是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国家需要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周嘉昕认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总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澳门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畅谈他们心中至真淳朴的家国情怀。江西省政协常委、永利澳门有限公司总裁陈志玲为中华文化点赞:"中华文化,就是最优雅的文化,能够包容大家的优势资源共同发展。"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分享了对未来的希冀:"希望澳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新的作为,也希望澳门跟澳门的年轻人能够焕发青春,将‘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推进一个新的台阶。"
从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到科技创新的推动者,从多元发展的企业家到公共事业的管理者,从澳门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到旅游文化行业的深耕者,同胞们真挚的爱国之情洋溢于言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铸在心中。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革命老区广西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的家乡。2016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就回到了这里,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挨家挨户地走访,为贫困户建档,邀请专家指导村民种植,申请项目资金,建设电商服务站,改善村里的道路,为贫困大学生争取补助......黄文秀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百坭村的脱贫事业中。
在黄文秀的带领下,百坭村增加产业、村民们提高收入。她将自己毕生所学,和社会和国家所需要更好地去结合,在新时代发光发亮。黄文秀牺牲的时候只有30岁,她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也激励了很多年轻人,促使他们选择回到家乡。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员,黄文秀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之中,用生命书写了一位时代新人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她"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的事迹也被写入了初中的教科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表示肯定,他认为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臂膀扛起了如山的责任,彰显了青春磅礴的力量,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周嘉昕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抓住了价值观建设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重要问题的深刻的把握。
王学斌提出了培养时代新人最关键的点在于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心中有信仰的时候,脚下才会有力量。有这样一座宏伟建筑,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那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里的展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珍藏着李大钊等20名革命烈士被施以绞刑的绞刑架;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烈士郭永怀的眼镜;中国三大球项目获得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嫦娥五号从月球的表面千辛万苦带回来的"无价之土"——月球土壤样品……它们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张涛甫结合当下国内外的环境和社会情况分析了这样的场馆对于当下青年们的影响作用。面对学业、情感、职业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压力,青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前行道路上的指南针和清醒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无疑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周嘉昕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王学斌认为这些伟大的精神都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建设过程中孕育的。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在青藏高原上有一群特殊的人,被称为高原上的"种子猎人"。他们在过去的许多年坚持做着同一件事,就是采集植物的种子,如今他们已经陆陆续续采集了几千万颗。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拉琼教授正是"种子猎人"中的一位。近十几年来,拉琼教授和他的团队从青藏高原采集了四千多万颗植物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库里没有西藏野生植物种子的空白,对未来的科学研究留下了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材料。
拉琼教授的恩师钟扬教授,是上海复旦大学的著名植物学家,也是一名援藏干部。十几年来,他带领团队成员从藏北高原到藏南高山峡谷,足迹遍布了西藏最偏远、最艰苦、最荒芜之地。2017年9月2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钟扬教授的生命定格在了53岁。钟扬教授去世后,他的科学研究和援藏事业并未因此而终结。西藏大学的生态学进入了第二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拉琼教授带领的科研队伍不断地壮大,不断有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加入团队中。拉琼教授带领的科研队伍将追随钟扬教授的脚步,让知识的种子在更加辽阔的疆域中生根发芽。
提到钟扬教授张涛甫十分感慨:"我和钟扬教授原来是同事,近距离地感受到他自我牺牲和奉献的精神,特别让人感动。在这个时代,像这样的榜样还有很多。有‘天眼巨匠’南仁东;有‘校长妈妈’张桂梅;有一心为民、忘我工作的县委书记廖俊波;还有一生只为一条渠的黄大发;点燃大地的‘活雷锋’赵亚夫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为今天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周嘉昕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社会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王学斌提出,教育引导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够为人们自觉遵守奉行。所以我们党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风化人,以文润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和践行,一定要润物无声,日用而不觉,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家庭做起,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以良好家风促进邻里和谐的典范。
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久久为功。新征程上,要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进一步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