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在《华严经·净行品》里面,文殊菩萨提出一百四十一愿,体现出文殊菩萨从智海中,结合生活对众生的悲愿。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是智慧第一,说明要从智慧中去了解佛果的功德,坚定信仰,发菩提心;从信仰中结合行动,就是从身、口、意三业中把自私心、无明烦恼心逐步对治扫除,就可以从净愿成为净行,则在生活中、尘劳中就不受染污,当前一切行为:生活工作,对人对事,都成为清净的修行。

文殊菩萨指示: 坚定信仰以后,发菩提心,从愿力和实践中,使行为清净,以事入理,以真向俗,达到真俗圆融,理事无碍。 文殊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是针对在家菩萨、出家菩萨讲的,在家的菩萨共十一愿,出家较多,共一百三十愿,包括出家、受戒、披剃、坐禅、托钵乞食、经行、起居坐卧各方面。

其中十善业道戒通于在家、出家,作为菩萨应该以大悲心为首,根据十善业,不作罪,不思罪,同时不离世间,不舍世间,要把出世道运用在世间法中。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

《法华经》讲: “一切世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顺正法。 ”

所以说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并不是离开尘世来生活,只不过身心不同,特别是心要不同。 身在尘世,心在山林,心要清净,以这种心处理各项工作,过生活,处理事物就属于正道,故文殊菩萨最初讲“要善用其心”。

在《净行品》中,智首菩萨问如何修行,如何修心? 文殊菩萨答复: “ 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悯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

这段《华严经》的原文中有最重要的四个字: 善用其心。 不善用其心,一切行为都是邪的、恶的、不正确的、不善良的。 若善用其心,在行动上就是正确的,就像大海航船的舵手一样,航船不翻船,必须靠舵手,能够掌握方向,才能顺顺利利地到达彼岸。 假如舵手方向迷失,船就触礁,容易沉没,就有危险。 所以文殊菩萨告诉智首菩萨首先要善用其心,这一百四十一愿都是在善用其心的前提之下发的愿望。 下面再引几段《华严经》的原文: “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 是说在家菩萨,虽处家要有正确观念,处家不恋家,要认识家也是变化的,知家性空。 为何是变化的呢? 终究要分散,从几千年历史看,哪个家保下来了? 不管家庭以及其他什么物质,都是空的,因此要看淡放下,应尽的责任尽了,尽到心力就算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想,有些人到了呼吸上不来的时候还在想,那不划算。 想得开就逍遥自在,想不开就披枷戴锁,故说“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 ,鼓励儿女要孝养父母,以孝为第一,但是还要发愿: 恭敬佛宝,善事于佛宝。 父母是我的肉身父母,但佛是我们的法身父母,并且要度我们的父母,还离不开佛法,离不开佛,因此要念念恭敬佛,要供养、承侍。

“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 ” ,在家难免有妻子,妻子集会,说明有缘,缘有顺缘,有孽缘,顺缘还好一点,孽缘就会有生不完的气,此时你就要会想: 这都是缘,随缘满了就行,要做到冤亲平等,不要再结冤,这样你就不受系缚,贪爱心也就可以淡薄下来,冤亲平等,永离贪着。

“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 ,五欲: 财、色、名、食、睡,佛家讲生活要少欲知足,穿得暖吃得饱就行了,用不着贪,贪起来,过于追求,欲为苦本,就像箭射到身上不得了,要拔出欲箭,就不要有贪心,这样才安稳。 这个红尘世界,一般人追求五欲,就造成很多混乱,痛苦不堪,有些搞得家破人亡,都是因为欲造成的,在家人要知足常乐,生活能够维持就行了。

上面几段都是针对在家菩萨的,下面还有几段针对出家菩萨的: “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 ,就是说出家人将世俗服脱了,就愿意众生,多修善法,才能脱离苦厄。

“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 ,在剃度时,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远离烦恼,达到究竟寂灭清净的境界,须发就像烦恼一样,出了世俗家,还要出烦恼家、生死家,不然就不是真正出家,只是形式上的出家。

“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 ,在端坐的时候就像坐菩提座,佛坐菩提座修道就成佛,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坐菩提座,内心无所贪恋,无所执著,达到究竟解脱,完成佛道。

“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 ,在洗澡时,要发愿,希望一切众生达到身心清净,不单是表面清净,内心也要清净,内外光洁,庄严首先要内心庄严,配合外表庄严,只讲外不讲内,不是彻底的庄严。

( 文: 惟贤老和尚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