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进入甲流高发期,人们认识了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治疗流感的药物。布洛芬、阿莫西林、马来酸氯苯那敏……这不是在念绕口令,而是西药名。青黛、半夏、紫苏、凤凰衣……这些读起来颇有诗意的名字不是人名,而是中药名。西药和中药“大家庭”给每个“孩子”取名颇有讲究,你知道其中饱含的匠心吗?

“西林”打开抗菌大门

阿司匹林、阿莫西林、奥司他韦、瑞德西韦、阿托伐他汀钙……这些西药的名称带着浓厚的翻译痕迹,变成汉字组合总是让人记不住。不过,如同中国人有百家姓,西药也有自己的百家姓,“西林”“韦”“他汀”等就是西药的姓氏。不同“姓氏”的西药,功效也不相同。

抗生素是20世纪医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28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弗莱明在实验室培养了一些金黄色的葡萄球菌。等他度假回来,发现所养的细菌竟然被青霉污染了,同时意外地发现青霉的菌群周围并没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他怀疑青霉能够合成一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经过进一步研究,最终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

青霉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真菌,比如,发霉的橙子上的绿毛就是青霉。青霉的英文学名是Penicillium,原意为“一撮细头发”,这名字创意来自显微镜下的青霉的形态——如同浸泡在水里的画笔。而从青霉中提取出来的杀菌物质“抗生素”也就被命名为Penicillin,意译“青霉素”,音译“盘尼西林”。

由于“老大哥”盘尼西林的抗菌性定位,之后出现的抗细菌药都被归入“西林”家族,如阿莫西林、坦莫西林等,它们都有相同的词尾。

从药物后缀看功用

奥司他韦是人们所熟悉的抗流感病毒的西药,从它的后缀可知,“韦氏家族”都是抗病毒药物。比如瑞德西韦抗病毒,巴洛沙韦抗流感病毒,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等等。

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科学大院”的善思科学团队作了科普介绍,韦氏药物家族里每个“孩子”的名字里都包含了长辈们的殷切希望。“韦”字由“vir”音译而来,而“vir”正是病毒(virus)这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所以,“韦先生”们的同一个梦想就是有效对抗病毒,抗病毒药物大多以“韦”为后缀。

“病毒就是一个里面夹带私货的刺猬包。”善思科学团队这么比喻:当刺猬包一有机会,就去触摸周围的人(也可能是动物或植物)的正常细胞,一旦钻进细胞,就会立刻翻出私货,复制出更多的刺猬包,而“韦先生”们的基本操作就是阻止猖狂的刺猬包,不让它们钻进细胞并且复制。

除了“韦”“西林”等家族,其他药品家族的功效各不同。比如,“他汀”是降脂药,“噻嗪”“洛尔”“地平”“普利”“沙坦”等是降压药,“沙星”是抗菌药,“康唑”是抗真菌药,“替丁”与“拉唑”是胃酸分泌抑制剂,“卡因”是麻醉药,等等。


药名太多如何分辨

正如一个人有身份证名字和小名、曾用名等,药物和人一样也有通用名、商品名、国际非专利名、化学名等多种名字。

药物的通用名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组织制定的中文法定名称,是同一种成分或相同配方组成的药品在中国境内的通用名称。比如蒙脱石散、布洛芬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等。商品名是药品生产企业为药物所取的药品名称,以便与其他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进行区分,它们大多由比较通俗易懂的文字组成,如思密达、芬必得、络活喜等。

许多西药通用名的知名度往往不如其商品名。比如,抗感冒药“氨酚伪麻美芬”这一通用名,知名度远不及其中之一的商品名“白加黑”;退烧药“美林”大名鼎鼎,但这只是它的商品名,其通用名是“布洛芬混悬滴剂”。

药物的通用名和商品名,最简单的区分就是看药物外包装的字体大小。一般来说,药品包装上字体最大、最显著的是通用名。字体更小的为商品名,当然,也不是每个药品都有商品名。

中药名入诗入画

接下来换个频道,从西药家族来到中药大家庭。与西药相比,中药名字多了一些中文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体味出诗情画意。

根据最新版的《中华本草》记载,目前共有中药8980种。若加上少数民族用药,最新统计近13000种。浩瀚的中药宝库,每味药名反映了它一定的特征。

青黛,这个名字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瞬间穿越到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这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还有凉血消斑和泻火定惊的作用。青黛又名蓝露、靛花,是用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加工后制作成的粉末、颗粒或团块。除了内服,还可外敷治疗虫蚁咬伤、疮口肿疡。

说起半夏这味中药,让人想到“风吹半夏碧山青”的诗句。半夏是应季节而生的,是植物半夏草的块茎,通常在仲夏时节成熟,此时夏天刚好过去一半,于是命名为半夏。半夏性温,能祛湿化痰,消痞散结。

京墨,名字大气儒雅,它是由松烟末加入胶汁、香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中药。自唐代以来,已有以墨为药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记载,“墨”主要用作止血,善治吐血、便血和产后崩漏等。它和醋合用涂抹患处,还可以消肿。

竹沥,听上去自带音乐功能,眼前仿佛出现了郁郁葱葱的竹林,雨滴落下,轻拍竹叶,沙沙作响。作为中草药的竹沥,正是竹子的汁液。竹沥的名字源于古人制药时的步骤,将新鲜的竹子砍去枝叶,去掉竹节,劈开,再用柴火烘烤中部,等两端慢慢有透明的汁液一滴滴落下,再用器皿收集起来。它可以清心火、降肝火,也能治牙痛、明目、化痰。


中药命名源头丰富

南星、辛夷、云苓、紫苏、决明子……说不完的中药名与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水乳交融,颇具韵味,出自大自然的中药寄寓了诸多美好的情感。那么,中药的命名有哪些规则?

不少中药以植物药用部分命名。比如,葛根、板蓝根等都是以根入药,而枇杷叶、侧柏叶等以叶入药,以花入药的有菊花、金银花等,以茎枝入药的有桂枝、桑枝等。

一些中药以药物特有的气味来命名。如麝香、丁香、松香、乳香等,以其具有特异香气而得名,而苦味的龙胆草、苦参,甜味的甘草、甜杏仁,多味的五味子,咸味的咸苁蓉,等等,均以其药味作为命名的依据。

不少中药以药物性能作用命名。如活血调经的益母草,清肝明目的决明子、石决明,治创伤、骨折的续断、骨碎补,泻热导滞的番泻叶,舒筋通络的伸筋草,益智安神的远志,等等。

还有一些中药,以最早发现和应用该药的人的名字来命名。比如,徐长卿是一种萝藦科植物,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的功效,它是古代一位名叫徐长卿的郎中发现的,他常用这种草药治疗相关疾病。类似的还有杜仲、刘寄奴、何首乌等等。

(文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