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体育场馆的变迁见证着

上海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深刻辙印

自2025年1月1日起

由上海市体育局印发的

《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管理办法》

施行

有效期至2029年12月31日

《办法》的出台

将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安全管理

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上周,小体带你重温了

中华体育场里的旧时光

今天,小体将继续为你讲述

珍藏在上海体育博物馆里的体育场馆记忆



上海市立体育馆徽章 民国

在上海体育博物馆内,珍藏有一枚上海市立体育馆徽章。徽章以蓝、红、白、金复古配色,中部刻有“上海市立体育馆”字样。上海市立体育馆为现今的卢湾体育馆的旧称。

卢湾体育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建成的回力球场(Auditorium,又名中央运动场)。这座球场由法商营造公司设计,长56米、宽13米,可容纳两千多名观众。回力球曾经是奥运会项目,盛行于欧洲和南美,球速快、悬念大。除了回力球,球场还可以举办拳击比赛。



20世纪30年代,回力球场(向北视角)

1943年11月,西侨青年会拳击俱乐部的外国拳手向中国运动员发起挑战,在回力球场进行团体对抗赛,中国运动员以5胜2负1和的成绩获胜,其中,年仅15岁的蔡龙云战胜俄国拳手马索罗夫,轰动一时。



年仅15岁的蔡龙云在上海击败俄国拳手马索罗夫

1946年,回力球场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改名上海市立体育馆,接管时的家当不过篮球架一副、乒乓球台两只及部分简陋器材,后又添置了木质地板和上海第一架电动计分器。



出现在电影《女篮5号》中的电动计分器

解放前,上海公共体育场馆有“一场”上海市立公共体育场(沪南体育场)、“一馆”上海市立体育馆(今卢湾体育馆)、“一池”大陆游泳池(新成游泳池)。



初建时的上海市立公共体育场(沪南体育场)



20世纪40年代,回力球场(今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向南视角)



新成游泳池俯瞰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立体育馆又改名为上海市体育馆,后经多次增建,三面看台可以容纳3165名观众,能举办多种体育比赛。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内极少数能容纳3000余人的体育场馆,曾举行过苏联男女篮访华友谊赛等重要的国际赛事。



20世纪60年代,卢湾体育场周边遥感地图

1975年,位于陕西南路的上海市体育馆改名为卢湾体育馆。卢湾体育馆几经改建,是上海最早拥有冷气设备的体育馆,看台座位有3165个,灯光达到600-900勒克司,比赛场面积542平方米。1983年承办了第五届全运会的举重比赛。自50年代以后,陈镜开、陈伟强、吴数德等人,在此四破举重世界纪录,被我国举重界誉为“我国举重破世界纪录的宝地”。此外,卢湾体育馆还多次举办演唱会,上海籍歌手沈小岑、张行等都是从这个舞台走向全国的。在谢晋导演的电影《女篮5号》中,也大致反映了当年陕西南路上海体育馆(卢湾体育馆)的面貌。



谢晋导演的电影《女篮5号》,大致反映了当年陕西南路上海体育馆的面貌

1992年,为配合地铁工程和淮海中路商业布局改造,陕西南路的卢湾体育馆拆除,同时为了迎接八运会的举行,市政府决定在肇嘉浜路另建一座新的卢湾体育馆,并和建国西路的卢湾体育场、游泳馆、健身馆、网球场及其他体育设施融于一体,成为一座综合性体育中心——卢湾体育中心。



1997年卢湾体育馆迁址肇嘉浜路

设计方在建造新卢湾体育馆的时候,将它的功能分为体育功能和非体育功能。在体育功能方面,尽可能多地安排如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体操、拳击等比赛项目。在非体育功能方面,尽可能考虑与体育、娱乐相关的内容。在内容设置上做到了小而全、小而精。为此,体育馆设有保龄球馆、娱乐室、咖啡等等。尽管近年来,上海体育场馆的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卢湾体育中心并不是上海最大、最新的体育场馆,但作为上海人民的城市体育记忆,它的光芒永远不会黯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