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在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日这天,邓小平和秦基伟在北京会见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见面后,金日成首先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感谢,紧接着提起一个人。

此人是原志愿军十五军的战斗英雄,朝鲜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英雄事迹,然而,就在朴达峰阻击战后,这位战斗英雄就销声匿迹了。朝鲜人民不知其是否在世,所以在朴达峰阵地上为他建了一座坟,立了一块碑。



金日成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打听这位战斗英雄的下落。但秦基伟却告诉他:“我们也不清楚他的情况,一旦打听到消息,我们一定及时向您报告。”一旁的邓小平也立刻指示:“尽快派人寻找,只要他在世上,哪怕大海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

于是,一项寻找战斗英雄下落的行动开始展开。一时间,各大报纸都纷纷刊登寻人启事,势必要把这位英雄找出来。

一日,一位青年被《四川日报》上硕大的寻人启事字体所吸引,他仔细地阅读了里面的内容,惊奇地发现党组织要寻找的英雄的名字,竟与自己父亲的名字仅有一字之差。



就在青年还在感叹竟有如此巧合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他的父亲是否就是这位英雄?

报纸上称这位战斗英雄叫“柴云振”,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斗中负伤严重,一根手指也被敌人咬断。而青年想到,父亲名叫“柴云正”,也曾是一位抗美援朝战士,同样有一根断了的手指。

想到这里,青年兴奋无比,立刻拿着报纸赶回了家,想要从父亲口中证实这件事。可当他把报纸里的寻人启事告诉父亲时,父亲却一脸不在意地说:“人家叫‘柴云振’,怎么会是我呢?”



青年听后很不服气,坚持认为父亲就是报纸上要找的战斗英雄,还抓起父亲那只断了手指的手说:“这不就是你被美国鬼子咬断的吗?”

柴云振哈哈一笑,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办法瞒下去了,便承认自己确实是报纸上要找的人。直到这时,家人才算真正了解了他的真实身份。

柴云振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岳池县的一户姓曾的贫苦人家,8个月大时,被父母送给了一个姓柴的木匠。

小时候,柴云振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养父去世后他就成了地主家的佣人,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他以为等自己长大成家立业后日子就会好过了,但就在20岁那年,他却被抓了壮丁,开始了更加痛苦的生活。



国民党的军队官场习气非常严重,老兵对待新来的士兵一点儿好脸色也不给,柴云振不知受了多少气。在这种情况下,柴云振一直想要逃跑。

1947年,柴云振和6个四川老乡伪装成送米的伙夫逃出了军营。可逃出来以后他们却陷入了迷茫,因为总有一天他们还是会被当壮丁抓回来,到那时将会更惨。于是,几人商量后决定投奔解放军。

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后,柴云振参加了战斗。进入解放军后,柴云振才发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不同,一个念头从他心底升起,那就是他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年12月,是柴云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月。因为就是在这一月,他在班长王向农的介绍下入了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抗美援朝爆发后,柴云振跟随15军入朝作战。在1951年的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所在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但由于寡不敌众,他们很快就打光了子弹。

没有子弹,柴云振就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一个黑人士兵人高马大,朝着柴云振就扑了过来,并勒住了他的脖子。情急之下,柴云振将手指用力朝着敌人眼眶扎去,他挖去了敌人的双眼,敌人却咬断了他一根手指。

将敌人击毙后,身上已经有24处伤口的柴云振也失去了所有力气,陷入了昏迷中。战后,友邻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将他送到了后方医院进行治疗。另一边,经志愿军总部批准,给柴云振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但这些柴云振并不知情。



一年后,柴云振身上的伤口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他被定为残废军人,带着1000斤的大米票证的“复员费”,以及三等乙级残废证明不声不响地回到了四川老家。

由于回乡后柴云振一直低调行事,且部队将他的名字错记,以至于村里人只知道他是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却不知道他是战斗英雄。

柴云振回乡时已经26岁了,这在当时已经是大龄青年了,所以母亲十分心急地为他张罗婚事。母亲本来打算用儿子带回的1000斤大米票当彩礼换一个媳妇,可儿子刚回家就用500斤拿去接济了揭不开锅的乡亲。母亲大为苦恼,以为儿子的婚事要黄了。



就在这时,邻村一个叫刘传琼的姑娘听说了柴云振接济村民的事情,认为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便一分彩礼也没有要,同意嫁给柴云振。

婚后,柴云振当上了公社副书记,但绝大部分时间还是拿着锄头在地里干活儿。岳池县修水库时,他又带着村民投工投劳;开荒时,又带领大家改造土地。

为了使村子越来越好,柴云振忙得脚不离地,家也不能回,家中大小事情都是刘传琼一人操持。



1960年,柴云振的二女儿生病。为了给女儿看病,刘传琼不得不卖了家中的老母鸡。可钱花了,女儿的病还是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刘传琼急得不行,通知丈夫赶紧回家,可柴云振正忙着调查灾情,根本腾不开手。

三天后,柴云振终于回了家,但女儿也因病情过重离开了人世。柴云振心痛不已,亲自将女儿葬在了后山。

柴云振家教很严,他要求每一代中必须有人服兵役。在他的影响下,二儿子柴刚到了年龄后就参军入伍,去了最艰苦的西藏服役。不幸的是,柴刚在一次任务中牺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再一次在柴云振身上上演。



可即便自己已经因公失去了两个孩子,柴云振依旧没有改变初心。在二儿子去世后,部队领导询问他有什么要求和困难时,他第一次提出了要求。他说:“请部队同意我的大孙女柴萍到我曾经战斗过的部队服兵役。”部队领导听后十分感动。

此后,应他的要求,柴家后代每一代都朝着军队努力,至今四代人口中,已经有八人从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