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鸿刚

赛迪顾问

中部园区研究中心

分析师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推进我国整体发展的关键“腰部”力量。202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并指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主阵地,中部园区发展能级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对外开放水平偏低,与中部地区战略定位和发展能级不匹配,更与中部加快崛起的要求不匹配。“十五五”时期,中部园区应加快提档升级、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内生动力、完善出海服务体系,以中部园区崛起支撑更高水平的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凸显三个转变

梳理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轨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部崛起进程,有三个转变值得重点关注。

(一)由多级分化向协调平衡发展转变

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部地区“多级分化”现象明显。首先省际间发展不平衡,河南和湖北的经济总量领先,而江西和山西相对滞后。另外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如武汉、长沙、郑州经济实力强劲,但省内其他地市的发展相对滞后。2023年六省内GDP排名第一位市的GDP平均水平是第二位市的2.52倍,湖北和湖南这一差距更大(武汉为襄阳的3.42倍,长沙为岳阳的2.96倍)。“十五五”时期中部地区应推动区域间发展由不平衡、不协调向相对平衡、相对协调转变。

(二)由承接产业转移向培育内生动力转变

近年来,中部地区凭借要素成本低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快速提升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如安徽皖江城市带结合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构筑沿江发展轴。江西省“南下”“东进”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北上”“西出”承接京津冀地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商贸物流和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河南省以安阳对接京津冀、南阳对接长江经济带、商丘对接长三角的模式,打造以郑洛为核心,以安阳、商丘、南阳为区域中心的增长极格局。但中部地区制造业整体比较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十五五”时期需进一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根植性,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

中部地区整体开放水平不高。2022年,中部六省外贸依存率为1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36个百分点。2023年,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3.6万亿元,同比下降2.8%,低于西部地区的3.7万亿元,与东部地区33.2万亿元差距大。尤其是出口下行压力突出,出口美元值同比下降9.8%,在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最低。“十五五”时期中部地区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部园区支撑中部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

推进中部崛起进程,迫切需要园区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区域协同、推动科技创新、稳外资稳外贸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当前,中部园区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园区经济整体能级不高

中部地区领先园区少,腰部力量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以赛迪全国百强园区名单(2024)为例,前十强中仅有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1家,位列第9。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2024)中,前30名中仅有安徽合肥经开区、湖北武汉经开区、安徽芜湖经开区3家进入。在赛迪全国百强园区名单(2024)中,中部共20家入选,与东部60家相差较大。经济大省河南仅有3家园区位列百强,且排名均在40以外,园区竞争力有待提升。此外,湖北、安徽园区综合实力较强,而河南、江西、山西相对落后。赛迪全国百强园区名单(2024)中,湖北、湖南两省数量占比超过50%。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山西仅有6家,与湖北21家差距大。

(二)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园区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名单中,前50强中中部仅9家入选,且前10名中中部仅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1家,2022年东部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R&D经费分别是中部的3.52倍、4.20倍,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源头创新的重大潜力还未充分释放。2023年湖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中高校合同成交额仅占0.91%,武汉市高校合同成交额也只占比5.20%。二是链群实力不足。在全国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中部地区仅13个,占比16.25%,山西目前没有先进制造业集群,与东部差距较大(东部地区47家,占比58.75%)。园区间协同度不够,如长株潭三市工程机械产业配套率仅38%左右,产业配套系数较低。部分园区支柱产业重叠性明显,以江西省为例,南昌青山湖区、共青城市、于都县、德安县、奉新县等地重点园区将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产业领域不够细分,特色不鲜明。湖南湘潭天易经开区承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调研发现在天易经开区周边,4家园区都把装备制造作为主导产业,“你能做的我也能做”“你在做的我也想做”现象普遍存在。

(三)对外开放水平偏低

中部园区外贸进出口规模偏小,在2023年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中部园区在进出口总额排名和实际使用外资排名前10名中缺席。2024年1-6月,中部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446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5.4%,实际使用外资9亿美元,同比下降29%,均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园区进出口总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实际使用外资149亿美元,同比下降26.2%。)。

进一步提升园区对中部发展支撑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分类指导,对标评价标准以升促进,构建梯次发展的园区体系。引导武汉东湖高新区、合肥高新区、长沙高新区等中部领先园区在原始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开放合作、治理模式等方面全面突破,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方向发展。引导重点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主导产业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园区在国家级开发区评价等相关评价进位。推动省级开发区对标评价体系要求,加快向国家级晋升。推动空间有限、体量较小的园区专注某一领域强链、补链、延链,向特色园、专业园转型,打造特色产业IP。鼓励将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作为发展主体,对周边小而散的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和整合,形成集中统一的体制架构。逐步形成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特色园区梯次发展的开发区体系。

二是构建“大产业、细分工”产业体系和“点—线—面”协同创新格局。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驱动,依托武汉地区的中国光谷、合肥地区的中国声谷、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支持园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入供应链协同与产能合作,引导各地联合申报先进制造业集群,细化各园区建设方案,通过联合编制产业图谱、搭建一体化产业招商服务平台等统筹考虑园区的产业布局,提升园区产业链关联度;搭建园区牵头、相关高新区产业园为基地、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为节点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长株潭自创区、合芜蚌自创区、东湖自创区等中部自创区协同带动功能和创新走廊的联动作用,促进园区在规划、产业、技术、平台的创新一体化发展,构建“点—线—面”全域协同创新格局。

三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强化园区创新功能,塑造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发挥各高校在机械工程、光电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优势,加深与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机械等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采取“专业技术经理人团队+企业实地调研需求+对接高校成果”匹配模式,协助企业精准对接高校智力资源;支持园区高标准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供技术搜索、专利导航、遴选评价、转化对接、资源集成、问题诊断等专业化服务,提升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效益;通过设立企业服务中心等方式围绕成果转化期、种子期、苗木期、成长期、壮大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搭建金融服务、人才服务、载体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综合服务的企业全要素服务体系。

是完善企业出海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园区企业“走出去”。搭建企业出海服务平台,整合集成分散在律所、银行、财税、知识产权等各部门机构的企业出海相关事项服务,构建出海前到出海后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设立海外商务合作中心,为企业提供高端人才引进、注册运营咨询、共享办公研发载体对接等多元服务,构建信息互通、科技孵化及跨境双向创新平台;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企业出海痛点,构建特色服务矩阵。如围绕新能源汽车,招引供应链信息服务、汽车行业资讯、汽车行业数据及研究、供应链供需对接服务等企业,建设国际物流、展示展销、贸易结算、体验服务等业务平台。探索以跨境电商方式开展“整车+零部件”出口的新模式。推动汽车设计研发、供应链配套及整车出口全产业链的协同出海。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