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两创”是文化领域的热词,更是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诸多热点现象彰显这一理念下文化产业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的强大力量。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圈粉,国博凤冠冰箱贴上架秒售空,网红李子柒回归拍摄非遗视频再成爆款……日前,在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山东大学第二届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博士后交叉创新论坛上,围绕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规律、动力系统与实践路向等议题,专家、学者给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在技术美学与智能创造中思考审美智能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认为,“技术美学与智能创造构成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价值之维。技术美学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之道。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系统,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组成的价值链与科技研发、集成、应用、扩散组成的创新链,实现双向赋能、双链互动。这一双向互动系统要求生产者具备故事驱动的能力、发掘美感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与突破框架的能力。智能创造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之术。人工智能概念具有技术素养、价值观念与美学追求等多重意涵,文化和科技融合要实现创意活化、科技赋能、跨界创新与区域协同的路径创新。在技术美学与智能创造中思考审美智能。数字时代人的身心关系呈现出从数字分身到数字孪生再到数字化身的演进脉络,感官操控已成为设备、算法、产业与受众之间的纽带,AI文创的治理应实现赋智、赋值、赋权与赋能的综合效能。”

备受瞩目的沉浸式艺术展览“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就是上述观点的生动体现,其应用了VR、三维建模、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的新技术,对敦煌莫高窟285窟的面貌进行了重现。观众踏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敦煌莫高窟的奇妙世界,与壁画中的神祇、飞天亲密互动。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既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提供了全新范例。此外,如今不少AI绘画创作应用也颇为风靡。玩家可以通过输入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描述,如“云雾缭绕的黄山日出”,AI便能迅速生成一幅精美的山水画作。这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激发了大众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文化生产者运用科技手段突破传统创作框架,将故事性与美感融入产品的能力。

推进文化艺术数字化的“人工智能+”

深度融合,要推进数智转化。而在技术逻辑中,人工智能是核心驱动力。当下,不少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开发文物导览App。游客只需扫描文物,即可获取详细的文物介绍、历史背景及相关文化故事。这一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观体验,还让文物背后的文化知识得以更广泛传播。

“传统文化资源数智化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林凡军进一步解析。“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是山东省推进文化艺术数字化的代表性方案。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的生成逻辑包括文化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与产业逻辑。文化逻辑兼具时代要求与现实基础,文化资源大省现实要求山东推进文化数字化。制度逻辑是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规划完善的综合,为山东的文化艺术数字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政策基础。人工智能是文化艺术数字化技术逻辑的核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实验国内外前沿人工智能工具,推进文化艺术数字化的‘人工智能+’。产业逻辑的关键是要加快数据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化。文化数据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既是文化生产要素,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重要战略价值。”

在论坛现场,专家们一致认为,山东作为文化大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为文化数字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推进文化数字化是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的必然选择。如今,各级政府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规划,更为文化艺术数字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系列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数字化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多维创新实现新跨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非空话,要积极践行和落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加强优秀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说。

他认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仅要讲清楚,更要做扎实。这是一个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文化自强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提供了多种智慧。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天下为公、修齐治平为我们处理当下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传统智慧,忠爱孝悌、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同样是现代社会需要向传统文化汲取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践行和落地的方案有哪些?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潘爱玲提出,“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文化企业的多维创新作支撑。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企业需要从数字化认知提升、发展逻辑转换、新型创意激发、传播模式嬗变等方面进行创新,新型文化企业则需要从立体化场景构建、多元消费热点培育、智慧平台塑造、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创新,以提升综合竞争力。”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山东大学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戴元初表示,“文化‘两创’是一项需要调动多学科思想资源和方法工具才能取得成效的伟大事业,所以学科交叉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语境建模技术通过多层次多语种的语义与语境分析方法,为中华文化的分区域、分众化传播提供更细密的技术支持和想象空间。《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其背后的关键在于对‘悟空’这一中华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演绎,对《西游记》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筛选、重组与再造,构建了能够与多元文化深度对话的叙事语境和行动空间。”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提出,“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经济学、文化学概念,它启示我们要从人文理念视角深刻思考中华文明当代演进的动力机制问题,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有其不容忽视的人文学理念维度。当前,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和中华文明的当代演进都需要生产力的极大促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当代演进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的新视角和文化范式。”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则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价值挖掘,中间环节是创意转化,最终落脚点是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这实际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要过程。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叉研究,为文化‘两创’提供学术引领;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培养既懂文化产业,又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更好推动文化传承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积蓄人才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刘玉平 韩文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