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作为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纲要》明确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年、2035年“两步走”,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释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清晰,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到行动和实效上,推动《纲要》重大部署落地落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纲要》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涉及“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等细节,彰显持之以恒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纲要》坚守人民至上的立场,直击人民群众感受强烈的焦虑点,用心用情保障人民的教育获得感。针对基础教育,《纲要》提出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等具体措施。针对高等教育,《纲要》提出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支持高校改善学生宿舍等措施。通过一系列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举措,《纲要》有力回应老百姓对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多样的新期待,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纲要》的诸多具体部署,奔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而去,也奔着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宗旨而去,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建设教育强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匹配和契合,致力于塑造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纲要》强调坚持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提出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鼓励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按规定互聘兼职等办法。在广大教师关注的权益待遇保障方面,《纲要》提出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优化教师工资结构,落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强化高中、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障制度,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针对“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等教师群体的普遍呼声,《纲要》也给予积极回应。总之,建设教育强国要让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真正形成尊重教师的风气和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纲要》对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每一个家庭,都要积极参与,共同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