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娴  程  焕

行走在贵州遵义的乡村,只见一栋栋民居散落在绿水青山之间,与茶园、山林、溪流相映成趣。村子里,特色民宿、养殖基地、温室大棚等随处可见。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遵义市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不断丰富“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内涵,努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产业旺起来

冬季,茶园管护进入关键期。暖阳映照下,茶农们正在青翠茶园里忙碌。站在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茶山观景台,万亩茶园尽收眼底。早些年,由于村里山多地少,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下来的村民只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好山好水出好茶,产业发展有思路,村民致富才有门路。2010年,在福建务工多年的骆地刚回到村里,流转土地开辟生态茶园。以此为契机,二龙村以“支部+龙头企业+大户+散户”的组织方式,引进茶企带领村民发展茶产业。短短数年,荒山变茶园,当地出产的茶叶卖到各地、远销海外。

不仅如此,二龙村还抓住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机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顺利申报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开春时就更热闹了,采茶的、赏花的、骑游的,到处是游客。”骆地刚自豪地说,老乡们在家门口也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黔北大地,越来越多的村子靠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路。这些年,遵义市持续做强粮油、茶叶、辣椒等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94.1亿元,同比增长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1元,同比增长7.2%。

村庄美起来

绥阳县旺草镇晨光村里,乡村公路平整宽阔,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仿佛一幅优美的山水田园画。

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多年前,村民冯华琴家盖起一栋黔北民居。时光匆匆,屋子逐渐老旧,他们一家准备对房屋进行翻修。2023年,村里争取到150万元资金,实施“宜居农房”改造提升工程。冯华琴领到了补贴,很快将房屋翻修一新,“拿到1.5万元补助,能帮我们把房子修得更漂亮。”

在政策支持下,晨光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对全村的黔北民居实施改造提升,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最让冯华琴开心的是,村里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和环境整治,污水乱排、乱倒的现象消失了,再也不用担心在村里溜达时弄脏鞋子。

建设和美乡村,既提颜值,又提气质。遵义市聚焦人居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人心聚起来

陶艺馆里,古色古香的土陶工艺品摆满橱窗,非遗传承人母先才带着一群孩子制作陶器;古法造纸工坊里,返乡创业青年张胜迪用传统技艺做出新花样,推出的山水画、油纸伞、花草纸灯等手工艺品受到游客喜爱……来到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股浓郁的乡土风情与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为让村民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花茂村一直在行动。“我们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引导老乡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把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发展上来。”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介绍,村里以文化凝聚人心,在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举办农民丰收节、篮球运动会、文化进万家等文体活动以及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评选活动,让乡风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

通过深入挖掘一系列文化资源,花茂村的乡亲们不仅留住了乡愁,还激发了建设家乡的活力。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一个个富民产业风生水起,乡村发展蒸蒸日上。2014—2023年,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948元提升至24958元,村集体经济从16万元跃升至1297万元。

如今的遵义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宜人,乡风文明蔚然成风,村民齐心协力共建共享和谐家园。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21日 14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