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百戏演艺研究》,张裕涵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百戏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数千年变迁,及至唐时,由分化走向繁荣,演出内容不断增修扩充,举凡俳优、俗乐乐舞、杂技幻术皆被划归其范畴,在唐代的文艺娱乐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对唐人的影响跨越阶层,是中国演剧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然而,唐代百戏作为一种“俗”的文艺样式而存在,相关资料并未被系统地辑录梳理,而是散落于两唐书、《全唐诗》《全唐文》、敦煌文书、各类笔记小说以及敦煌壁画、墓葬乐俑等百戏文物之中,这些散见史料是百戏在唐代发展的重要史证。

因此,通过对散见文献、文物资料的系统梳理整合,还原唐代百戏演出的整体情貌,深刻揭示唐代百戏发展的内在动因是本书的研究重心。

唐代是百戏疾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间百戏在多重外力与内因互相作用下迈向巅峰。本书首先论述唐代百戏繁荣的外部因素,唐代百戏的繁盛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先秦至隋代多朝的繁衍积淀过程。

唐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对百戏的发展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三种因素看似老生常谈,空洞宽泛,实则不然。

唐时的社会大背景与其他朝代相较,在诸多共性之下又极具迥异的时代特色,统治者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市坊制崩溃导致商品经济的兴起、频繁的对外交往——胡乐入华等,皆对百戏的发展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推动它向前迈进。继而采用文物与文献相互结合印证的方式,将涉及唐代百戏内容的近百件墓葬文物(百戏乐俑或壁画)悉数辑录,并结合文献史料将其分门别类为歌舞戏、俳优杂戏类、乐舞类、幻术杂技类等四种类型,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文物进行述评。

百戏文物非常具象地还原了唐时踏摇娘、参军戏、乐舞杂技等百戏演出的生动场景,让我们对唐代百戏的演出形态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与了解,如此甚多的百戏文物也印证了唐代百戏演出的繁盛。

唐代百戏的社会大环境与演出类型交代清楚后,再从管理机构、民俗、宗教、观演关系的视角对唐代百戏演出生态进行全面多方位的剖析。

百戏诸伎作为唐代游艺活动的中流砥柱,除去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还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内部构建,官方力量的介入将百戏纳入职能部门的管辖,为其提供了相对系统规范的指导,为百戏的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民俗视域下的婚丧嫁娶、生诞节日以及宗教信仰视域下的迎神赛社、宗教祭祀等与百戏存在着深广交错的因缘,这些绵长悠久的世俗活动共同建构起唐代百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态,是推进唐代百戏葆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内在动因。

唐代百戏与民俗宗教文化熔于一炉的紧密连缀,为后学打开了一扇透视唐代百戏的精神文化之窗。唐代多重繁兴的百戏演出空间与百戏的生产、消费对百戏艺术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也折射出唐代百戏由“贵族化”向“平民化”下移的发展轨迹。

总之,上述各个要素皆是勾勒串联起唐代百戏整体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本书试图从多角度切入,辑录整理相关资料,以期探究唐代百戏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厘清其发展脉络。


《教坊记》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第一章 百戏的沿革与繁荣背景

第一节 百戏溯源

第二节 唐代百戏繁盛背景

第二章 唐代百戏演出类型

第一节 歌舞戏类

第二节 俳优杂戏类

第三节 乐舞类百戏

第四节 幻术杂技类

第五节 个案研究: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考辩

第三章 唐代百戏管理机构

第一节 初盛唐时期百戏管理机构——太常寺

第二节 中晚唐时期百戏管理机构——教坊

第三节 教坊的演出形态与演出场合

第四节 梨园

第四章 礼俗活动与百戏演出

第一节 丧葬仪式与百戏演出

第二节 婚嫁寿诞中的百戏演出

第三节 岁时节日民俗中的百戏演出

第五章 宗教信仰活动下的百戏演出

第一节 混合型宗教信仰与百戏

第二节 制度型宗教信仰与百戏

第六章 观演关系

第一节 百戏演出场所流变

第二节 百戏观演空间

第三节 百戏观演活动之运作

第四节 百戏观演商业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隋唐五代宋金戏剧史料汇编》

序 一

听闻张裕涵女史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百戏演艺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博项目”资助即将出版的消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没过多久,裕涵将她的论文稿寄来,延我作序,我也欣然应允了。

实话说,我从没有给原创性的学术书稿作过序,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写学术论文以外的其他文章;但这部书稿的大部分内容——唐代戏剧研究——很吸引我,加上和裕涵相知已久,所以我还是很乐于写这个序的。

说起唐戏研究,不得不提任半塘先生。任先生在戏剧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为《唐戏弄》,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刊行,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再版,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新1版(收入《任半塘文集》),2013年凤凰出版社又刊一版(收入《任中敏文集》)。


《唐戏弄》

该书洋洋近百万言,结构宏伟,史料翔实,思辨精核,乃公认的唐戏研究的扛鼎之作。我第一次读这部巨著,是在二十多年前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当时完全没有读懂。后来为了冲过这一关,我将这部书连读了六遍,前后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

掩卷之余,一方面赞叹任先生的学术成就,认为此书置于戏剧史学界是仅次于《宋元戏曲史》的“天下第二奇书”;另一方面又慨叹,唐戏研究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高度,学术界要怎样做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其实,我那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全都是对《唐戏弄》错误和硬伤的批判,但找出别人的不足相对容易,重新建构唐代戏剧史则非常困难。

苦思冥想多年,我只能大体形成一个初步设想,即要在任先生已做工作的基础上挖掘更多更新的文献史料,还要在任先生关注不足的隋唐五代戏剧文物与图像方面下探索的苦功,希望通过“二重证据”的方法一步步推进唐戏研究。

意料不到的是,裕涵的研究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我尚停留在空想和批判的阶段,裕涵则已做出实际的成绩,可谓走在我前面了。


《中国早期戏剧史论文精选》

我说裕涵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主要是指其书对于唐代戏剧(包括乐舞和百戏)文物与图像史料的关注、辑录和研究。裕涵曾对这一类型的史料(第二重证据)下过很大的功夫,并多次使用这些材料对唐戏问题展开探讨,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书稿中对于“歌舞戏”“俳优杂戏”“乐舞”“幻术杂伎”等的考论。

其书《附录》部分还整理出“唐代乐舞文物”九十件(部分史料为目前戏剧史学界所罕见),另在正文第二章第三节对这批文物的整体特征做了专门分析。上述均为这部书稿比较突出的优点。

当然,裕涵对唐戏的文献史料也有较深刻认知,举凡新旧《唐书》《全唐诗》《全唐文》、“别史”“敦煌文书”“笔记小说”的相关材料,她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

这部书稿还有其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全书的结构布局比较合理,每一章都涉及戏剧史的一些核心问题,比较立体地展现了唐代百戏的历史风貌;又如,作者将民俗活动、商业活动、宗教活动中的戏剧乐舞表演列为探讨对象,比较巧妙地拓展了唐戏研究的空间;再如,作者分析了宫廷百戏管理机构的日常运作、乐工待遇等问题,视角也颇为新颖。


《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此外,书稿第二章第五节“个案研究: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考辩”重新考释了“韩休墓乐舞壁画”的内容,并和学界同人展开商榷,尽管结论未必尽对,但显示出作者求实求真的勇气。

正因如此,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对于唐戏研究确已有所推进。当然,以裕涵现在的年纪和学养,书中存在若干缺点在所难免,但瑕不掩瑜。

我和裕涵第一次见面,是在2019年年底《文学遗产》编辑部与山西师范大学合办的一次戏曲研讨会上。

说来很有意思,裕涵毕业并执教的山西师大和我毕业并执教的中山大学渊源颇深;因为山西师大戏曲研究团队由黄竹三先生开创,而竹三先生是戏曲研究“中大学派”创始人王季思先生门下弟子,所以我和裕涵本有学缘关系——我是康保成先生指导的第一届博士生,而康师则是王季思先生指导的第一届博士生。


《中国早期戏剧形态考论》

在那次研讨会上,裕涵对我说,她早就读过我的多篇论文并受到我的影响,这使我有点惊讶。而在会议的主题发言中,我很明确地提出建构“中国古代戏剧史料学”的想法,裕涵大表赞同,这又使我颇为感动。

至于这次寄来的书稿,展示出她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绩,更使我意识到,她的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致力研究中国早期戏剧史,所以和这位山西小友关注的领域有诸多相同。关于她的研究,我多少也能“同情和理解”,真心祝愿裕涵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可以更上层楼!

黎国韬

2021年11月撰于广州鳌峙堂


《古诗·古剧·古乐·古文化新探:黎国韬学术文选》

序 二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得益于国家社科基金“优博项目”的资助,裕涵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百戏演艺研究》要出版了,要我写个序。

这是个难题。因为我自知才疏学浅,资历学养都不够,所以从来不曾也不敢给人写序,这次纯属赶鸭子上架。不过,明知难也得写,谁让她是我学生呢?

裕涵是个内敛的姑娘,虽然她现在已经是一位母亲,可当年的青涩纯真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是增添了些许成熟。在我心目中,她依然是那个善良、纯粹、坚韧、聪颖、勤奋的小姑娘。


《中国神庙剧场史》

掐指一算,和她相识不知不觉已经9年半了。2012年春夏,她以总分第二名(第一名是她当年的男友,现在的丈夫赵丹荣副教授,2019年同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博项目”)的成绩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当年面试的情景一幕幕重现脑海,一切就仿佛发生在昨天。

我有幸成为她的导师,开启了我们的师生情缘。依稀记得曹门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她都细声细语地汇报本周的学习情况,并逐渐将学术注意力指向了唐代百戏。

我知道这很难,在这个领域,文献资料汗牛充栋,前贤大师代不乏人,可做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但坚韧的性格加上勤奋的习惯,让她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片学术天地。

同她一样优秀的师姐王笑雪硕士毕业后,裕涵接替了给我打扫整理工作室的任务,此后我们交流的次数就更多了。

光阴似箭,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十一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代百戏研究》,而这篇大部头的硕士学位论文,只完成了她研究计划的一半,仅仅从原始资料的爬梳方面就可以看到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唐代百戏研究》

经过多次修改,这篇略显稚嫩的论文让我获得了当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孟子云:“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三乐并俱,某何其幸哉!

裕涵她是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毕业之际,和相恋7年的男友步入了婚姻殿堂,两个相爱的灵魂修成了正果。在我以为她从此相夫教子,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的时候,她又谈起她自己未曾完成的研究计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是真的爱上了学术研究,该给她机会走这条路。

读博面试,她需要阐述研究计划。在如何对待自己已有学术成果的问题上,她的回答让我感动——在已有原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突破从文献到思辨的局限,运用二重证据法,补充文物资料,全部重新构架,形成全新的文章。


《中国百戏史话》

果然,她说到做到,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真的就打造出了《唐代百戏演艺研究》这部总计二十二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要知道,此期间恰逢她的哺乳期,孩子幼小需要照顾,丈夫忙着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能在这种状态下协调好生活与研究的关系,对于初为人母的她来说实属不易。

博士开题的时候,有专家质疑这个题目还能不能有新的突破。裕涵温文尔雅,不卑不亢,感谢了专家的提醒,表达了力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增益的决心并展示了相关论据。

2020年,裕涵的论文外审结果回来了,五位专家在双盲评审中,有四位评价为优秀,一位评价为良好。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最终获得了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善良如她,不骄不躁,依然用满面春风感染着周边的人,依旧坦荡淡泊而优雅地生活着。


《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篇毕业论文最终荣获国家社科基金“优博项目”,是伯乐慧眼,才避免了遗珠之憾。应该说,这是权威机构和顶级专家对她的研究成果给予的客观评价,也是更高层次的认可,裕涵可谓实至名归。我甚至比她本人还要高兴,欣慰与满足之情难于言表。

书序本来应该谈一谈该书的内容,好在有黎国韬大师的精准评价,我就写点别的吧!知人论世,让读者诸君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一下作者。

她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在人间的天使。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她能。

曹飞

2021年末于龙城太原


《古剧三考》

后 记

几经彷徨求索,书稿得以初成,终于到了能安静捋拂心绪之时,却又近乡情怯。本书的出版,对我意义非凡。

2021年10月,惊喜得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百戏演艺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项目,这对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与鼓励,瞬间觉得所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都随风而去了。本书即为该项目的结项成果。

“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感谢我的导师曹飞先生!不知不觉,拜入恩师门下十载有余。

2012年初春研究生面试时得遇恩师,青涩稚嫩的我在紧张与忐忑中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很多细节都给“吓”忘了,只记得作为主考官的家师始终面带微笑,儒雅谦和。入门后,老师不以天资愚钝而放任,出身清贫而疏离,而是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在老师用心良苦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业。


《敬畏与喧闹:神庙剧场及其演剧研究》

2017年,初为人母的我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承蒙恩师不弃,终得如愿。《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献疑》是我读博期间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忐忑上交后,老师在第二天凌晨就发给了我修改意见,打开邮件时,文章满是修改标红的印记。这篇论文在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下,五易其稿,终得发表。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选定以后,上至谋篇布局,下到句读标点,老师殚精竭虑,悉心指导,并经常分享相关文献与我,让我的学术观念得以及时更新。

老师是和善之人,我生性愚笨常常出错,老师几乎从未苛责,反而是给予我鼓励与支持。我曾将一篇流传于网络的文章转发老师,大意是调侃当博导碰到熊学生时的种种不易,老师很快回复:“给学生修改文章是导师之责,别听这些文章矫情!”这是我记忆中老师措辞最严厉的一次。

其实,导师舐犊情深,他对学生的关爱早已超越“导师之责”。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生活中,导师也是这样护佑我们,不仅关心我们飞得高不高,更在意我们飞得累不累。


《汉代乐舞百戏概论》

相识数十载,老师一路相扶,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工作后老师和师母家长般的关爱,让我虽身居异乡而无漂泊之感,在求学路上得遇家庭之暖。师恩之情,不胜言表。未来的路还很长,愿师生情谊永驻!

感谢车文明老师!先生博闻广识,虚怀若谷,谦逊平和,宽容豁达,教导我们治学做人之事。学生时代有幸在课堂上领略到了大家风范,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和答辩时,也收到先生的诸多建议,工作后又有不少机会见到先生,每次见面都有春风化雨之感。

感谢中山大学黎国韬先生!早在硕士阶段,便拜读了先生的诸多大作,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于古剧研究的学术观念深刻影响了我。

2019年仲秋,有幸和先生有一面之缘,与先生的交流如沐春风,让我了解到古剧研究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先生回到广州后,将自己的著作寄予我以示鼓励,这更坚定了我要把唐代百戏做下去的信念。

在项目得中后我第一时间给先生发了信息,并忐忑地邀请他帮我作序(先生从未给学术书稿作过序言),先生很快就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在百忙之中无偿帮我作序。先生在学界享有崇高威望,但还是向我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后学释放了足够的善意和尊重,这份情谊感念于心!


《古剧考原》

感谢王潞伟、王姝伉俪,师兄段飞翔,博士同学高扬励、刘艳芳、卫亭绒,大学密友王小溪、武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的种种宽慰、建议和支持,愿我们友谊长存!

感谢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项目奖掖后学的懿行,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我的家人,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寸草有心,难报三春之晖,姐妹情深,实为血浓于水。感谢我的丈夫赵丹荣,我们是爱人,亦是彼此扶持的战友,从年少相识一路携手,结束七年爱情长跑组建家庭,其中的幸福、欢愉、辛酸坎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感谢你始终如一的宽容与呵护,让我能心无旁骛地完成梦想,愿我们永远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感谢我的爱女赵牧遥,你的降生与成长让妈妈知道虽然生活一地鸡毛,但人间值得,愿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张裕涵,1989年生,山西沁源人,中共党员。艺术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剧史、戏剧文物。山西师范大学校内高层次人才。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文化遗产》《励耘学刊》《中华戏曲》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篇。论文《唐代丧葬仪式演艺用乐考》获山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2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二等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