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博送展至河北——
呈现白瓷艺术珍品
本报记者 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1月21日
第 07 版)
“一色万象——白瓷艺术展”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合作举办的“一色万象——白瓷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幕。这是国博第三次将优质展览送至河北省,也是国博2025年落地的首个文物巡展项目。
展览分为“瓷风古韵”“美美与共”两个单元,遴选了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和福建德化窑等名窑的300余件(套)白瓷珍品,不仅勾勒出白瓷艺术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还反映了现当代瓷艺大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探索。
白色是中华传统五正色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和审美价值。“白立而五色成”,白瓷的诞生为后来的彩瓷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6世纪以前,中国的瓷器基本是青瓷,直到北朝晚期才出现最早的白瓷。唐代,中国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白瓷窑场多集中于北方,邢窑是当时最著名的白瓷窑口之一。
河北省临城县中羊泉村出土的唐代邢窑白釉蹲狮胎体洁白坚致,釉色白中泛青,造型十分生动。狮子蹲坐于覆斗形方座之上,颈系带铃项圈,体态雄健威严。
定窑是继邢窑之后发展起来的北方大型窑场,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张家口市崇礼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的北宋定窑白釉童子骑鹅壶设计精巧,充满生活情趣。一个天真可爱的男童骑跨在胖鹅身上,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男童后脑左侧有入水孔,鹅嘴部为壶流,叉在腰间的左臂恰似壶柄,人鹅合一的壶体天衣无缝。
井陉窑、磁州窑分别于隋、唐时期开始创烧瓷器,历千年而窑火不熄。河北博物院藏金代井陉窑白釉戳印填彩刻花如意形枕胎质细腻,造型典雅,纹饰精美。枕面呈如意形,前低后高,内刻3组宝相花和2组菊花图案。枕墙呈椭圆柱形,平底无釉。
元代“古相张家造”白地黑花“柳毅传书”长方形枕是磁州窑的代表作之一。枕面用席纹边框装饰,四角填饰旋涡式花纹,框内勾出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柳毅传书”人物画,生动逼真。枕墙侧面绘有墨竹小鸟图与吴牛喘月图。枕底有“古相张家造”窑戳。
宋元时期,福建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发展。明清时期,德化窑将中国白瓷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德化白瓷釉面细腻如凝脂,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中国白”。
此次展览中呈现了国博收藏的德化窑精品,如明代“何朝宗印”款观音像,清代蟠螭纹瓶、人物犀角杯、双龙耳三足炉等,还有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创新之作。连德理的《神话》采用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韧薄胎瓷衣及其制备工艺”,展现身着素衣、蕙质兰心的中华古典女神形象。陈桂玉、柯宏荣创作的《天鹅湖》以纯净温润的德化白瓷展现芭蕾舞者的优雅气质,芭蕾舞裙用薄胎技艺塑造并施以淡彩,体现了灵动轻盈的质感。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