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为“关键少数”的学校领导出问题时,无疑会对学生、学校乃至教育公平造成恶劣且深远的影响
1月18日,贵州省纪委监委反腐专题片第三集播出,披露了贵阳市实验小学原党总支书记、校长钟海燕的贪腐细节。其中被讨论最多的,是她“靠校吃校”,把姐弟都拉进来,姐姐包食堂、弟弟做工程,让学校成了她家的“摇钱树”。
在专题片中,钟海燕出镜的部分主要是讲述、忏悔她与亲戚合谋,从学生“口中夺食”。事实上,钟海燕已经是“老演员”了,在去年12月初最高法发布的“依法惩治‘蝇贪蚁腐’典型案例”中,也有她的“戏份”。法院审理查明,2010年至2023年,钟海燕利用担任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长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学生入学、转学、分班及项目承接、工程款拨付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949万余元。作为依法惩处教育领域贿赂犯罪的典型案例,钟海燕案件的典型意义在于: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将教育资源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公正。
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公正,严重损害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钟海燕更应该公开忏悔的“罪”。
据报道,当地教育局在钟海燕的一份宣传材料中称,钟海燕“把贵阳市实验小学办成了省内第一,享誉全国的知名小学”。然而,打造名校的过程,也是她利用学生入学、转学、分班等领域通过“安排人”来谋求好处的过程。而且,从近年来通报的案件来看,像钟海燕这样将名校教育资源当成“商品”的,并不是孤例。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在去年10月底至12月底的两个月时间内,已有近20名中小学校领导被查处或受到处分,其中招生是一个屡屡被提及的腐败多发领域。
但凡学校有点名气,其学位有多么稀缺、金贵,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切身体会。按照现行的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实行学区划片、就近入读。越是名校,其周边的学区房价格也越会水涨船高——这本身已成为家境一般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一道障碍。而钟海燕们在其间的各种权钱交易,为本身不具备入学条件者打开后门,更加剧了这种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主管部门也为此做了不少制度设计,但当作为“关键少数”的学校领导出问题时,无疑会对学生、学校乃至教育公平造成恶劣且深远的影响。
如何避免中小学校长因贪腐而倒下?可能又得回到一个老话题:如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小学校长权力过度集中,缺少有效的监督,或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钟海燕确实是一个值得剖析的典型案例,可惜的是,人们未能看到她对于破坏教育公平的悔罪。某种程度上,对此方面问题的深挖和忏悔,或许更有必要,也更有惩前毖后的现实意义。
红星新闻评论员 李秀明
编辑 汪垠涛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