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罗

最近,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一个“风暴追逐者”的视频:几个美国人为收集科学数据,驾驶一辆改造过的特殊车辆进入了龙卷风的内部。


能驶入龙卷风的特殊车辆

这也许是我的互联网冲浪经历中遇到最魔幻的场景之一——一群美国人一边驱车驶入龙卷风的内部,一边拍视频向观众解说他们的经历,然后为视频加上机翻的中文字幕和配音,发布到了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并收获了超过1万条点赞和上千条评论。

视频的发布者并非搬运猎奇视频博人眼球的营销号,而是拍摄者本人。这位博主的名字叫Edgar,是一名专业的“风暴追逐者”,也是数百万“逃难”到小红书的“TikTok难民”之一。

随着TikTok在美国被封禁的日期来临,小红书上涌入了海量美国人。这是第一次有百万量级的海外用户进入一个亿级用户的中文互联网社区,泼天的流量来得猝不及防,平台甚至没来得及上线翻译功能,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也以一种没有事先设计的方式展开。

一开始,不少外国友人略带羞怯地向社区上的“原住民”们说明来意,小心翼翼地表达善意。但很快大家就如同相见恨晚的朋友般,开始玩梗、斗图、分享各自的生活。

有海外用户晒出自家猫的照片,后来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被戏称为“交猫税”;有外国朋友热切地表示希望能与社区里的新朋友们“doing shit together”(一起做一些事),却被阴差阳错地机翻成了“一起拉屎”,并由此催生了大量梗图……


幽默果然是人类共同的天性

这些友善的玩笑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交流也从尝试着用机器翻译相互问好开始,一步步进入深水区:试着学习对方的语言、认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的物价和日常生活水平——这也被很多人戏称为“中美人民大对账”。一些美国人得以借此瞥见一个不同于西方媒体报道和刻板文化作品中的中国,认识到这里人们的生活并不像他们原本想象中的那般。

观察一些身边朋友在小红书刷到的不同内容后,我发现平台的推荐算法的确千人千面:喜欢钓鱼的朋友刷到了欧美钓鱼佬们分享的鱼获;游戏爱好者能够与欧美的同好交流游戏经历;音乐发烧友则刷到不少外国友人的精彩演奏……

可能是因为平台本身鼓励分享生活的内容调性,小红书很好地承接住了这拨流量。不同文化群体间日常生活的差异性,为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无论是分享宠物、兴趣爱好还是生活方式,创作者只需就地取材就能够轻易引发大洋彼岸人们的好奇心,并经由点赞、评论等互动形式得到满满的正反馈。

在一场连麦直播中,我看到一位留美的博士教外国朋友们说中文,几位外国友人说“我喜欢你”的发音听起来像是“Wash honey”,但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下,发音准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直播间如同广场一般,人们来来往往,友善交流。

目睹这一切后,不少人感慨:那个理想中的互联网似乎回来了。一场狂欢,仿佛让“逆全球化”的裂痕有所愈合,甚至略微冲淡了TikTok被封禁这件事本身的悲剧色彩。

当然,如今这幅世界大同的景象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这一拨新鲜劲过去,有多少海外用户能够留下来?初见的美好过后,矛盾会不会浮现?小红书能否做好全球同服的平台治理?美国政府和立法机构会不会将矛头对准TikTok之外的其他平台?太多的未知似乎都指向一个不太乐观的结局。

但当下,正在发生的交流至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就像一位德国朋友演奏Pink Floyd的视频下,一位四川朋友的评论:“‘The wall’collapsed,so I can see you play such wonderfull music.”(那面墙崩塌了,所以我能欣赏你演奏如此美妙的音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