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夜幕低垂,万籁俱寂,但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室却是灯火通明,从未有过片刻安宁。
120急救车划破夜空的尖锐声响,交织着家长焦急万分的呼喊,嘈杂声立刻引起了抢救室值班医生和护士的高度警觉,他们迅速投身到紧张的抢救战斗。主抢医生孙媛媛与120转送人员快速交接病情、平稳过床,抢救班护士吴晓旭等马上实施监护、给予吸氧、遵医嘱进行采血,一切操作都在迅速且有条不紊地进行。孙媛媛一边询问病情,一边为患儿进行查体。家长声音颤抖地回答说:“孩子今年10岁,在外院已发热1天,期间出现了3次抽搐,送到医院时已经意识不清长达4个小时”。考虑到这是危重病情的警示,会不会是甲流导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坏死性脑病呢?孙媛媛马上联系急诊医疗组长杨盼和二线值班医生石宠,请求指导治疗,共同参与抢救。
在准备护送患儿进行头颅CT、胸腔CT检查时,患儿突然又抽搐起来。吴晓旭反应迅速,立即遵医嘱为他进行水合氯醛灌肠。随着孩子的抽搐缓解,家长和医生们都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医生们深知,危险并未完全解除。他们一边向家长简要说明了孩子当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状况,告知持续病情恶化可能的后果,一边全力抢救。家长虽然心急如焚,但是凭着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坚定地全力配合急诊抢救。
争分夺秒地完成了患儿的CT检查后,发现患儿严重脑水肿,脑干和小脑半球等多处病变。抢救医生随即下达了甘露醇静点的医嘱。可揪心的状况接踵而至,凌晨一点四十五分,患儿毫无征兆地出现鼻子出血、血氧急剧下降的危急情况,脉搏血氧一度降至70%,检查发现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情况十万火急,抢救医生果断决定气管插管,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的帮助下,插管过程迅速且顺利。可还没等大家缓过神来,患儿的血压又开始下降,预示着随时可能心跳骤停。大家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儿,迅速给予肾上腺素泵维,联系ICU重症病房,进行更加细致的监护治疗。
经过一个半小时惊心动魄的抢救,患儿被送入病房。急诊医护人员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迅速收拾场所,恢复抢救备用状态,完成抢救病历。每个人都在默默地为患儿祈祷,盼望着他能顺利闯过这道生死难关。
时隔两周,孩子的家长带着一封满含深情的感谢信来到医院。在那张烫金红纸上面,医护人员看到的不仅仅是漂亮的小楷毛笔字,读到的也不仅仅是洋洋洒洒的感谢,更多地是体会到孩子和家长以生命相托的信任,是对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的肯定!这种信任与肯定犹如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激励着大家继续砥砺前行,为祖国花朵的健康保驾护航。
每一次医疗奇迹的背后,是无数次日常积累与不懈追求的结晶;每一次跨科室的合作,都是对“团队力量”最生动的诠释。我们深知“纵使千日无虞,不可一日荒疏”的真谛,急诊科将一如既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学习,不断优化抢救流程,严格训练考核。在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急诊科携手各专业科室,构建紧密协作网络,共克时艰,守护生命之光,让爱与希望永不缺席!
文 | 郭琳瑛、王惠、刘帆
摄 | 王惠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新闻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科普
新闻动态
就诊服务
首都儿科研究所融媒体矩阵
觉得好看请点击“在看”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