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报道,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并未拆除,只是没见人工作,从外打望,密集的实验室用品还摆着呢,杯子、管子、各种仪器,顶上是耀眼的白质灯……麻雀虽小,五脏六腑俱全,整齐又稍显零乱,因为东西太多,我感觉这样的工作环境有点局促、简陋又艰苦,下面一排灰白色的普通柜子已掉皮了,据说那是研究人员放一次性防护用品的,比如手套、口罩、头套、防护服等等。
原来搞实验搞科研的环境并不像想像中那么高大上,就像普通的一所房子,而且风险更大,通风系统要特别讲究,工作时千万别扎破手套,需小心谨慎(比如像1996年8月14日,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化学系教.授凯伦·维特哈恩在实验室操作时有几滴二甲基汞液体滴到了她戴着的手套上,298天后她因血液中汞超标4000倍遗憾离世),所以对科研工作者的敬佩又增了一成。
一位老医生说,一个医学生,从研究生开始,只研一上半年在学校上课,后面两年半基本都呆在实验室,整天跟着各种试剂、药.物、实验动物在一起,自己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千万别疏忽大意,怀抱侥幸,也别指望导师或者实验室老师会给你多少具体的指导和监督,自己要多看文献,自己总结,尤其是具体的实验操作,大部分都是跟着师兄师姐边干活边学习,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对他们来说,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多么重要啊,当然先要确保安-全,但每个医学生都知道,他们实验室工作的环境带来的风险比一般场所要高,所以这真需要一种奉献精神……
不知道明年报考医学的会不会锐减,中山二院这事成了人们心中一团阴影,急需澄清但又没办法述清,到底3位癌患者如何患病,实验室环境、实验疏忽与癌症的关系,恐怕现有医学手段一时都无法找到明确的相关性。
才发现我早已关注了这所医院的名医和名誊院长苏逢锡医生,他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江门人,大概六七十岁,长相、说话、衣着也比较“广味”,穿牛仔裤运动鞋,戴副眼镜,他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后学校把他分配到了中山二院外科,那是当年全年级580人里唯一的一个外科名额。他曾三次考研,均因工农兵身份被拦下,最终被逼着到省委去上访。介绍上说,他擅长早期乳腺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特别是(精准)保乳手术。
同为本地人,你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许多特点,比较地方性那种特点,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种感觉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总之,广东人比较务实、埋头肯干,喜欢专注于自己的事务。
我曾看过他好多期病例讲解,觉得不错就一直关注着,刚看他11月8日的一则发文,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前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88周年院庆,他感慨万千,说他是这间医院最老资格的在职医生,自己的大半生(接近50年)都在为这个医院工作。
据苏逢锡医生介绍,中山二院的乳腺科于1998年成立,最初只有4张床,发展到现在有100多张床,拥有70多个乳腺专科医生,由当初的一个专.业小组,一直到今天发展成立了一个逸仙乳腺肿.瘤医院,他成了南院区的负责人。他亲眼见证了医院的发展,从当初的北院区(现在的南院区)扩展到花都院区、深汕院区,而海珠院区正在建设中,规模越来越大,他也从一个普通外科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高职称,到02年成为主任医师,再到今天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逢锡医生感谢医院给他机会、给他平台并栽培他,通过自己努力,也是国家给他机会,让他参与了此医院的整个成长过程,特别是让他有了机会创立乳腺科,并通过大家的努力成长为现在的模样,治. 愈了无数的乳腺癌患者。
医院里人头攒动,生意兴隆,走廊里病人井然有序等着叫号,虽然病人很多,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让一切有条不紊。由于苏逢锡医生脸怼着拍又不美颜,他把自己拍老了十几岁,斑褶痣尽显,没那么好看,他可能没那么在意这个细节,毕竟,医生靠医术说话。看了下评论区里,全是无关这次院庆的问号:“实验室拆了?”“苏士成是你侄子嘛?”“国有医院,都快变成自家人的天下了,值得吗?”
因为网传此次涉事的中山二院实验室负责人苏士成是苏逢锡的侄子,同时也是宋尔卫的学生。另外,中山二院乳腺外科还有一位医生苏安,是苏逢锡的儿子。此外,苏士成手下的研究生宋世键是院长宋尔卫的儿子。有网友认为,两个家族之间存在相互提携的情况。一位资历老的医生就发言,本来医生世家都比普通家庭在这个领域更易成功……
据第一财经报道,此次三位癌症患者,其中一位,患有滑膜肉瘤的刘某,据知情的人介绍:“他是去年发现(肿.瘤的),一开始以为是良性,今年复查发现侵犯了椎体,分期比较晚了,6月份已经做了手.术。他现在还在二院工作,不过现在大家都不想说了。”
最后一句似乎有点意味深长,工作气氛似乎有点沉重,不过大家也负重前行吧,想起里尔克一则散文,说工作、努力且等待……
但苏逢锡医生说从医五十年,他觉得对自己问心无愧,对这个医院问心无愧,不管中间遇到什么挫折困难,他相信该医院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觉得此次事件对中山二院来说影响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