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小、小而精,微型巴士不只是体型之‘微’,服务也要细致入微、体贴入微

一场公交车小型化潮流,正在席卷全国部分城市。

据央视网消息,近期,青岛约500辆公交车开始换新,大型车辆的占比进一步下降。以前那种“巨无霸”的公交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迷你巴士”穿梭在大街小巷。不仅如此,2024年,深圳巴士集团投放100辆“蓝海豚”微型巴士,首批5.5米长。放眼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尝试让公交车“大变小”。

公交车之所以小型化,在于城市公共交通格局和市民出行习惯的改变。在地铁不断延展、私家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网约车和共享单车规模增大等客观因素影响下,传统公交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所以主动求变、降本增效就成了必然选择。

小型化之后,一方面能节省成本,因为随着客流量减少,使用大车变得不经济;另一方面则能保障服务质量,因为“迷你巴士”在服务内容、技术功能等方面更具优势。迷你型公交,其体型不但灵活小巧、而且车速更快,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提供社区微线路、定制线路等精准服务,以及无人驾驶、360度环视、电动塞拉门等先进科技,比之常规公交,竞争力方面自然会增强。

大变小、小而精,微型巴士不只是体型之“微”,服务也要细致入微、体贴入微。大车变小车只是其中一条途径,“公交+文旅”、网约公交、“公交带货”皆是转型方向。各地不妨多措并举,真正打通这“最后一公里”。

从昔日的“巨无霸”到如今的“小精灵”,公交车的进化史,其实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种变革,本质上反映了人和城市关系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城市不断生长之际,一些“减法”和冷思考,恰恰更能为人们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城市活力和吸引力。如何在确保公益属性不变的前提下,扭转运营困境、提升服务水平,这值得好好思考。社会各界当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公交发展的无限可能。

“瘦身”是为更好地“强体”,希望小小微巴,能成为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驶入社区深处、紧密连接轨网,发挥更大作用。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任思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