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日报》报道,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重点群体之一,四川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70万人。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四川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聚焦此话题,提建议献良策。

四川省人大代表、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春祥介绍,数据显示,四川省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3.75万人,2025届预计70万人。从全国看,2025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规模预计攀升至1222万人,比去年增加43万人,创历史新高。


2024年11月20日,一场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视觉中国 图

“行业转型升级,个别专业适配度减弱。”张春祥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部分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对毕业生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例,医学检验、影像技术、英语等专业受影响较明显。”

张春祥表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西南医科大学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定期做好就业市场调研,紧跟产业升级步伐,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四川省政协委员、乐山市政协副主席周丹妮认为,当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部分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陈旧,实用性不足。同时,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高校依然存在,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人才,从而导致就业供需失衡。

“需要多措并举,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界共同努力。”周丹妮、童群、胡丹三名四川省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拓宽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资源,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以适配市场需求。

“要强化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立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要求,动态优化就业支持政策,统筹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员促就业工作合力。”周丹妮表示,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打破“数据孤岛”,建设招生与就业数据库,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发挥大数据在就业需求、精准对接、精细分类、精确反馈等方面的作用。

“要主动访企,拓展岗位资源。”周丹妮等三名省政协委员认为,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大学生规模化就业提供了新空间,人社部门、教育部门、高校应主动上门与企业对接、与市场对接,丰富专场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挖掘更多就业岗位,推动毕业生和企业“双向奔赴”。此外,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供需双向对接、提前适配,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订招生计划,强化跟踪市场反馈,及时优化调整专业内容,实现“市场接轨、专业对口”,适应新技术革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