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狮子林复原效果图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供图
眼下,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展出“圆明·交融——圆明园研究成果展”。4支巨大的机械臂抓取4块电子屏幕,360度来回旋转,并不断变换排列组合方式,为观众呈现由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数字复原的圆明园建筑群景色。
蓬岛瑶台、廓然大公、舍卫城、狮子林……圆明园胜景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真切地出现在人们眼前。月朗星稀的夜空、波光粼粼的湖水、鳞次栉比的亭阁、树影斑驳的墙壁……每一处细节都极为逼真,许多观众不禁感叹:“还以为是实景搭建拍摄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古人的眼光看圆明园
圆明园堪称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2019年1月,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达成合作协议,正式成立中心。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课题便是以数字技术复原圆明园长春园如园。2023年,中心开始对《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进行数字复原。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一套绢本彩绘图,由清代知名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等历经11年绘制而成,描绘了正大光明、方壶胜境、蓬岛瑶台等40处园林景群。这套彩绘图1860年被侵略者掠走,其原件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圆明园历经磨难,如今仅存遗址,世人难以想象它在历史上的盛况。”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吴晓敏坦言,“通过运用数字科技手段,直观再现历史上圆明园四十景的艺术形象,将蕴藏在皇家园林之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园林艺术成就鲜活地进行展示与传播,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与其他圆明园数字项目不同的是,吴晓敏希望《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数字复原能够凸显出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复原技术的前沿性,创造一个真正能让观众进入体验的内部空间。
“我们应用的数字技术系统是自主研发的。”吴晓敏介绍,此前文化遗产数字建模技术大多采用构建建筑体积后再进行贴图处理。经过大量实践后,吴晓敏团队创建了特有的古建筑建模技术,不仅能快速建造出建筑的单体结构和精确外观,而且所建造的建筑室内空间都是可进入的,门窗都能打开,阳光能照进室内,并能从室内望向窗外。这种模块化、参数化建模技术相当于在数字空间中重新建造了一遍圆明园四十景园林建筑群。
最令人惊叹的是,数字复原的景观中,技术团队所构建的日照、星空都可以依据历史年份和圆明园所处经纬度的真实情况进行实时渲染。“当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园时,能看到古人眼中的圆明园风光。”吴晓敏说。
在复原中创造新体验
自2023年开始《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复原工作以来,吴晓敏组建了几十人的研究团队,深入圆明园遗址勘察、测量、扫描,与专家合作,查阅研究了大量文献、绘画、“样式雷”图档等,并将数字模型与老照片、烫样进行比对,力求达到最高的还原度。
“资料是这个项目的关键点。”吴晓敏举例,如四十景中的廓然大公,既有“样式雷”图和烫样,还有老照片,遗址的假山石也保存得比较完整,因此对其数字还原程度相对较高。如果参考资料少,一些建筑细节就需要结合清式建筑营造则例和相近建筑实例进行推测还原。
近年来,在三山五园及避暑山庄等清代皇家园林进行复原的过程中,中心团队不仅实现了数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也在学术理论上取得了突破,发现皇家园林中存在着大量“同源重构”的有趣现象。如圆明园正觉寺与香山宝相寺、承德殊像寺的文殊造像形制相似,与五台山殊像寺的文殊造像有着直接的写仿关联;圆明园长春园狮子林是仿苏州狮子林而建,避暑山庄狮子林又是仿长春园狮子林建造;圆明园海岳开襟与颐和园治镜阁造型与构图相近,但存在着轴线的偏转变化。这些发现为今后的文化遗产数字复原提供了更多的比较关联研究依据与探索方向。
目前,中心已经数字复原了圆明园后湖、福海区域和长春园的30多处景观,计划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复原工作。吴晓敏介绍,圆明园的数字复原成果除了应用于虚拟现实等的数字展陈和人工智能游客“打卡”拍照系统外,一些混合现实、扩展现实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公司和短剧摄制组也来洽谈合作。
为突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协调、艺术赋能”的学术特色,吴晓敏团队在建模的同时复原绘制了建筑的彩画,复刻了部分数字雕塑,并以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跨学科艺术形式,对圆明园数字复原成果进行创新呈现,不断在二维视觉与三维空间之间进行转换与再创作,以形成更多《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相关文创和艺术作品。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贯通过去与未来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穿过历史的迷雾,窥见那无与伦比的辉煌壮丽。”吴晓敏说,期待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培养出更多该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不断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1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数字复原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