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诡道也。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未尝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大将魏延向诸葛亮献的策。
魏延的计划是,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褒中沿着秦岭往东行进,从子午谷小道奇袭长安。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是个无能之辈,看到蜀汉精兵来袭定然弃城逃跑,他可以轻松拿下长安。魏军从东方来救长安需要二十几日,这时候诸葛丞相必然已从斜谷杀出,先于魏军援军抵达长安,到时候蜀汉大军立足关中,则咸阳以西可以平定。
魏延这个计划不是没有根据,汉初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的就是这种奇招。
很多人头头是道的分析魏延子午谷奇谋乃是异想天开,就连诸葛亮也认为是天方夜谭,直接一票否决。
我却不这么认为。
正所谓兵行险招,打仗就不应该遵守套路,谁也没有前后眼,不去尝试一下,怎么能知道能不能成功。
况且魏延只需要精兵五千,五千精兵去试错,成本并不高,万一成了呢!
打仗就是要以小博大,蜀汉区区九十万人口,十万兵士,本就是个小买卖,诸葛亮北伐就是在以小博大。
北伐这种以小博大的事情都干了,为什么不让魏延再去尝试下以小博大。
说白了,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标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想夺得一两个郡县,把抵抗曹魏的前沿阵地往前推,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北伐成功。
有了这个基调,诸葛亮北伐就只能中规中矩、万稳万当,他是不会冒险让魏延拿五千精兵去以小博大。
诸葛丞相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几乎都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套路。
对曹魏而言,诸葛亮北伐他们已经应对自如,只要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的防御就好。
故而,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
用结果决定论,可以大胆的推测下,假如第一次北伐就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或许真能收到奇效。
魏延从子午谷出秦岭,直插长安,就是一支奇兵,在魏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杀到魏军后方,未尝不能收获奇效。
五千精兵冲杀过去,魏人怎么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从子午谷过来,也许是诸葛亮的大部队呢。
在冷兵器时代,几十万大军也很容易被一冲而做鸟兽散。
魏延出子午谷,上策是直接攻下长安,就地防守,等待诸葛亮大军从斜谷赶来汇合。
下策是攻长安不下,则不久留,趁势扫清长安周围,制造混乱后找诸葛亮汇合,再行西进扫荡陇右。
下策是久攻长安不下,被魏军援军和长安守军包了饺子,则诸葛亮弃长安调转头攻打陇右,大半无功而返。
下下策是,出子午谷就被魏军堵截,五千精兵全军覆没,诸葛亮终止北伐。
上述结局都是瞎猜,但不管哪种结局,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结果,都不会太差。
反正都是无功而返,为什么不搏个大的。
很多人还分析,即使魏延奇袭成功,诸葛亮与他在长安成功会师,但如果曹真回援围攻长安,张郃率军堵住蜀军粮道,曹叡再派援军西进长安,届时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将变成瓮中之鳖,将会全军覆没。
这也是一种情况,但是诸葛亮北伐大军也有机会把守关隘、围点打援,各个击溃,留守汉中的蜀军也可以南北夹击张郃,重新打通粮道,继续输送援军进入关中。
战场上千变万化、瞬息万变,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诸葛亮采纳魏延计策,有可能功亏一篑,也有可能大获全胜。
开头说过了,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他不会拿蜀汉精锐去冒险,此次北伐,保守目标是夺一两个郡,把防守阵地前移,所以才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丞相自有丞相的考虑,丞相此时肩负着蜀汉的国运和前途,不像当年取荆州、赤壁联吴抗曹、取益州那样智谋果断了。
当年是创业阶段,敢想敢干,北伐时是守成阶段,瞻前顾后,就没有了那种决断和狠劲。
总之,子午谷奇谋,绝不是毫无机会,用概率论来说,总么也得有两成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