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还在职场的话,大概率是两个极端。一种是到了一定的位置,如鱼得水;还有一种就是,还在中基层,甚至还是个大头兵。往上看升迁无望,往下看后生可畏,想辞职条件还不允许,每天打卡上班就是一种煎熬。
其实职场中绝大部分的烦恼,不是来自工作本身,而是来自于你对工作的态度。
思路一变,很多问题也许就豁然开朗了。
不要指望一直稳定
最近几年,大家一股脑的往体制内挤,几乎是稳定压倒了一切。
但是大家别忘了,30年前的时髦词是“下海”,“上岸”只是这几年才火起来。都忘了上世纪末东北2000万国企职工大下岗,乡镇中小学教师发不了工资的事吗?
过去的10来年,体制内也是吃到了房地产的红利,地方财政宽裕。再就是疫情和国际局势的问题,很多行业告别的高速增长,体制内的优势暂时凸显了出来而已。
我们有邻居可以参考,20年前小日子对待考公和现在的我们是一模一样的。再看看现在日韩年轻人对待体制内的态度。
退休制度改革后,大部分人一生是要工作40年的。你期待职业生涯这40年都是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只能看运气。这不是可以靠个人的一次选择就可以得到确定性的。
明确工作的目的
问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觉得是个笑话?上班能有什么目的,上班就是为了赚钱啊!
其实不是的,很多人上个班搞得很累确实是没搞明白“上班的目的”。
从校园里走出来,前几个公司离职的理由,大多都是“在这学不到东西”。虽然上班了,但是学生思维一直在延续,就是我必须要学到东西。
很多人30岁、40岁也搞不明白自己上班的目的。
因为他们在职场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工作本身,而是来自于人际关系。不喜欢领导、和同事处不来、看不惯下属的习惯等等。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你处于职场的哪个状态,这个状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在主线任务以外,都是要主动忽略的,因为你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你不能既要又要。
不要责任心过重
有责任心是美德,我们从上学开始就是给你刻到骨子里的。
“为大家,舍小家”是天然的政治正确。甚至一些宣传典型,是可以为了集体利益放弃生命的。
年长一点的朋友,肯定知道“草原小姐妹”为了羊勇斗暴风雪的故事,也听过“赖宁”为了救火献出生命的故事。
现在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应该已经没有类似的故事了。
但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KPI。完成分内之事就可以了,不要过分操心不该自己操心的事。
真正的高手都是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
下班了,就是下班了
新员工入职,领导经常说:“上班就要有个上班的样子”!
那对个人来说,下班了就是下班了。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要把工作当成生活本身。
正确的做法是,在单位就表现的该挣挣、该抢抢,本职的事不马虎。但是离开办公室的那一刻,就把工作中的一切都抛到脑后。
离开公司就不要为工作的事焦虑,一切的难题都有答案,公司的难题是老板的难题,你的难题是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不要在意领导的评价
你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司和老板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利润”展开的。
员工是他们实现目的的手段,你的生活好坏和是否进步都是他们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或者其中的一环而已。
你有自己的目的,有自我评价的标准。
不要把他们的手段,误认为成你的目标。
无论领导批评你还是鼓励你、奖励你、惩罚你甚至冷落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更努力、更勤奋的去工作。
当你不能改变工作本身的时候,试着改变一下对待工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