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发展专业照护服务、智慧医养结合服务……为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区民政局坚持以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区民政局以《长宁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为引领,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持续夯实医养结合服务基础。

养老床位是养老服务的基础资源。据悉,长宁区共有养老机构57家,核定养老床位7033张。其中,保基本养老床位4733张,护理型床位4299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605张,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位居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位。


而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长宁区不断健全“社区综合体+家门口服务站”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层级。目前,全区共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1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2个、长者照护之家18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0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15个、睦邻点332个、老年活动室205个。同时,长宁区持续完善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有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23家。


与此同时,长宁区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积极推广以“三站一体”(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基础、康养驿站为补充的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建设,新华路街道、江苏路街道、华阳路街道、仙霞新村街道和虹桥街道设置了6个“三站一体”综合体,提高社区和居家养老的服务触达。不断优化的养老服务设施格局,让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有了坚实的场域基础。

在长宁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率达100%,同时持续开展社区百岁、高龄困难老人健康照护项目,惠及全区183名高龄、困难、百岁老人。此外,长宁区继续深化“长护险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家庭照护床位为补充”的居家医养服务模式。目前,长护险服务覆盖1.25万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1044人,家庭照护床位建床746张,将专业机构“里边”和社区养老“周边”的照护服务延伸至老人的“床边”和“身边”。


2024年,长宁区推进“专区+社区”服务格局,在全市率先实现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揭牌启用全市首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赋能中心。除了开展风险筛查、实施早期干预,开展社区科普、个案干预、家庭支持等全链条服务外,长宁区还培训赋能100名认知障碍照护员和管理者队伍,发展友好志愿者1896名、友好机构172家。构建“小蓝花播种计划”“小蓝花圆桌派”“小蓝花记忆教室”等服务品牌,“小蓝花公益护照”走进愚园路,提升全龄参与、多方协同的认知障碍友好氛围。

在推进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的过程中,长宁区鼓励有条件的养老院与护理院整合设置,现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11家,未设置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中有5家机构同址设有护理院或医院,其余所有的养老机构和长者照护之家均与医疗机构开展签约服务,为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提供支撑。区内各养老集团、养老服务机构也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相关实践探索,如万宏养老集团以党建联建为引领,多渠道、多维度地链接医疗服务资源,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人寿堂养老集团和全市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及医联体服务,探索实现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转介共享。


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区民政局紧扣“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优秀地区”等4项国家试点,以数字赋能优化养老服务,建成“养老院+互联网医院”8家、智慧养老院5家,扩大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住养老人的辐射效应。在各街镇积极布设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打造程家桥街道“春晖苑”医养结合型家门口养老服务站,通过叠加医养结合、智能化服务赋能,着力回应社区老年人就医难、配药难等需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近享受到便捷、优质、连续的医疗服务。

随着2024年上海金福养老院、西郊协和颐养院和长宁区第二社会福利院顺利建成“智慧养老院”,长宁区进一步提升了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效能。长宁区第二社会福利院还与同仁医院联合打造了互联网智慧健康管理平台,通过院内的智能自助终端,老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线上预约挂号、复诊、续方等医疗服务,大大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2024年,区民政局会同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共同制定了《进一步深化长宁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下一步,区民政局将以推进民政部、财政部开展2025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契机,细化工作举措,有效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紧密融合,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以更加精准、高效、专业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资料来源于区民政局

撰稿:谭奕茂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