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展览馆内的灯光缓缓亮起,一尊骑牛老者的雕像缓缓转动着头部,带着几分诙谐和慈爱,轻声吆喝起来:“没人了,动起来,我的老朋友们。”这是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非遗文化短片《瓷韵》的开场。短片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赢得了如潮好评。这部短片是由上海嘉定元宇宙产业促进会(以下简称“元促会”)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专委会主导制作,通过AI技术,在光影交错间,让古老的瓷器艺术品“活了”,让观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据了解,短片由8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创作者,通过远程在线协同的方式合力完成。8名创作者中有纪录片导演、项目经理、程序员、设计师,他们在南翔镇举办的2024年上海国际AIGC创作大赛上相识,并凭借AI非遗短片《嘉定汇龙》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初次接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时,我就觉得它在文化传播、非遗传承上有巨大潜力。”短片导演罗翀介绍,作品《瓷韵》以时间为经线,以瓷器为代表的非遗技艺为纬线,生动地复现了祖先如何创造非遗的故事。
团队成员田舒赟介绍,他们借助AIGC技术,通过输入对画面的文字描述生成图片,再由图片生成视频。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为了达到最满意的效果,需要不断调整场景、服饰、发饰、光线等画面元素。
“前期,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查阅历史资料,比如需要找到相应的美术馆、展览馆搜寻匹配的图片资料模型,从而保证AI生成的内容正确。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青花瓷烧制工艺的细节,我们早期搜集资料时,以为青花瓷工艺是先上釉再烧制,结果在短片制作过程中,非遗专家指出青花瓷是先烧制再上釉,这让我们学习到很多非遗知识。”田舒赟说。
据介绍,《瓷韵》由近100个镜头剪辑完成,90%的画面借助快手的可灵AI生成。台前100个镜头,幕后则存在数十倍的镜头准备与筛选。借助AI完成的10个镜头中,有七八个能达到使用标准,创作者再从中挑选最佳,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制作效率。
作为纪录片导演,罗翀表示,过去拍摄这种非遗题材的短片,涉及场景跨越、地理时空转场,需要不少于30人完整建制的剧组和长达几个月的制作。此外,传承人邀请、特定场景搭建、服道化和影视制作成本等均是不菲的投入。如今,完成一个5分钟的AI短片,创作团队仅花费了一周时间。
借助AI技术,普通人也能凭借创意想法,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当下,AI技术已经成为青年传播文化的新方式,从文物数字化到修复,从文献研究到沉浸式体验,再到非遗影视创作,他们以创新视角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跨越时空,触达更广泛受众。正如短片结尾说的那样,在非遗保护传承这条路上,年轻的逐梦者们正以自己的方式,让这份文明瑰宝生生不息。
“我们这个团队因在南翔举办的AIGC比赛而结缘,对这片热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未来,我们将继续借助AI技术的力量,讲好嘉定和南翔的故事,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田舒赟说。
近年来,南翔镇推动元宇宙产业全面发展,依托融创西环中心打造“南翔元谷”,成立元促会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专委会,打造文体旅内容新场景、沉浸互动新内容创制产业集聚发展区,有力奠定了南翔发展元宇宙产业的基础。同时,通过连续举办上海国际AIGC创作大赛,挖掘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和创新项目。
通讯员:陈晨
编辑:袁悦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