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面世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依然被人津津乐道,奉为经典。
有人说,这部剧是封建王朝的糟粕,是在告诉大家,只要有明君降世,贤臣辅佐,老百姓一样可以过上好日子。所以,一旦有了明君,就要跪拜他、服从他、辅佐他,还要容忍他的暴脾气,这样才能迎来盛世。
还有人说,这部剧是讲改革的,只要君明臣贤,哪怕是在封建制度下,依然可以通过变法,延续王朝的寿命,开启盛世,迎来美好生活。
一开始我也这样认为,直到刷了多遍剧情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错怪了导演和编剧,哪怕是君明臣贤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听懂老八胤禩临终前说的话,才明白该剧为什么能成经典?
一、
既然是雍正王朝,那主要讲的还是雍正帝即位前后发生的事,那么,他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前期嘛,很好理解,老四胤禛目标就是当皇上,为了能成功当上皇上,他又分为很多小目标,并挨个去实现它。
当然,在这个夺嫡的过程中,为了掩盖老四胤禛的野心,也为了表明他当皇上是理所当然,顺应天命,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美化。比如,他去江南筹款赈灾,是为了万千受灾的百姓,同时也为解皇阿玛之忧。他去追缴户部欠款,也是赈灾事件的延续,为了江山社稷,也为替皇阿玛挡枪。推掉刑部冤案,则是顾及兄弟情谊,维护团结,不至于让皇阿玛为难……
在初步获得圣心之后,他又接连出手,血洗江夏镇、火烧百官行述、逼太子胤礽造反等等。等于是一步步扫清竞争对手,并接招化招,最终成功登上了皇位。
尤其是追缴户部欠款前跟康熙帝的那段对话,暗示了,他知道当前朝廷所遇到的困难,也知道该怎么去变革,能解决这些问题:
“朕把这千斤重担交付于你,朕相信你一定能够刷新吏治,匡补朕的过失。”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社稷为重、君为轻。甭管老四胤禛做什么,都有一个基本纲领,那就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祖宗社稷。以至于邬思道逃跑的时候,老十三胤祥问他后不后悔,都要回一句:
“十三爷这话错了,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呐?”
二、
等到雍正帝即位以后,他也确实履行了对康熙帝的承诺,刷新吏治,匡补了皇阿玛的过失。
只不过,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却充满着艰难险阻,雍正帝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为了推行新政,雍正帝是把能得罪的人全都给得罪了,而且人又特别勤劳,很多时候把本该不是自己的活也给干了。
比如对于一些低级官员的任免,雍正帝也要一一过问,以至于军机大臣隆科多都劝他:
“皇上,臣以为勤政固然重要,但十八行省,天下之大……如果您一个一个的接见,考试,实在繁累。”
再比如,雍正帝根本就不懂怎么打仗,不然的话,当年选大将军王就选他了。可是,他硬是将本该是兵部的活给揽了,特意成立军机处,就在养心殿旁边,出门左拐就到了。所以,很多时候雍正帝连夜批改奏折,都是军机处值班大臣陪着他,以熬就是一个通宵。
八王议政逼宫前夕,马齐跟张廷玉又陪雍正帝熬了一晚上,天亮了,他才反应过来,让他俩赶紧去军机处休息一会儿:
“折腾了一宿,你们也累了,我看,就到军机处去歇歇吧!”
他们俩是走了,可雍正帝洗了把脸,又回去批改奏折了,还喊饿。乔引娣赶紧去做了一碗面条,看着皇上吃的挺香,也是感慨万分:
“皇上,您可不能病,咱们大清国不能够没有您!”
三、
不仅剧中,历史上的雍正帝也是大清最勤奋的皇帝,虽然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十三年,却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朱批。
这是什么概念?
我杨角风也写了八年文章了,几乎天天写,也不到人家字数的一半。这也就导致,雍正帝长期消耗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连老八胤禩都看出了问题,还对弘时讲:
“你以为你皇阿玛还有多长的日子吗,他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他一个人每天干的是五个人的活,甚至是十个人的……”
之所以雍正帝这么拼命,也是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而要做的事情又太多。关键是雍正帝也不愿意放权,什么事都想亲力亲为,以至于腰间长期挂着几串钥匙。
这串钥匙可有来历了,能打开他身边的一个大柜子,这个柜子曾经放过恩科考试试卷。当然,大柜子里还放过各地大员,给他写的密信盒子,以监督全国的重臣。除了大柜子外,还有小盒子,小盒子里放过贾道士炼制的仙丹,要是批奏折批累了,就打开盒子,吃一颗。
也正是因为雍正帝如此勤劳,才推动了多项改革,摊丁入亩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旗人自种,旗务整顿等等。也让康熙末年空虚的国库,经过雍正帝的一番操作,扭亏回盈,国富民强。
再加上雍正帝还有一群铁杆的支持者拥护,可谓君明臣贤。这不正是在表明立场,甭管交到自己手上的江山烂成啥样子,只要君王留好棺材,铁腕改革,也是能成功的。
四、
难道《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真的是在膜拜皇上,歌颂皇上圣明,只要君民一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并不是!
其实老八胤禩临终前给雍正帝写的信,说明了一切,老八胤禩可是代表旧势力,在雍正帝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没少给使绊子,可最后却得出两败俱伤的结论:
“四哥,我输了。可你呢?却并没有赢!你咬着牙苦苦地熬着,得到了什么?得到的只是生前身后的骂名罢了!”
对于这种说法,雍正帝其实是认可的,也知道老八胤禩说的是实话。这也是不久前,他刚赦免了曾静,还特意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让曾静去全国宣讲的原因所在。
毕竟在这之前,八王议政逼宫时的老八胤禩就已经告诉雍正帝了,你已经失去人心了:
“你看看,你看看,这满朝的文武大臣,除了一个你曾经为他掌过灯的王文昭,还有这两个高官厚禄的军机大臣,哦,还有这个废了的老十三,还有谁替你说话,皇上?”
因为整个大清国,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心腹以外,雍正帝已经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一个遍。可以说,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八个都盼望着他能早点驾崩。这也是为什么,大结局的时候,雍正帝一个人在孤独的批改奏折。明明已经撑不住了,却还是连吃两颗仙丹,一阵风吹来,突然就停住不动了,随后暴毙而亡。
五、
说白了,雍正帝是被活活累死的,而且死亡的时候,身边连个太监都没有,就这么孤独的去了!
等于雍正帝成功的将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
我们再转过头来,回顾一下雍正帝的执政生涯,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这个众叛亲离的结局的?
夺嫡前期的老四胤禛,张口闭口都是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为人处世也算正派。但到了后期,他就完全变了,尤其是在火烧百官行述之后,在大和尚面前放下了手中的佛珠。
我们如果仔细看剧的话,就会很明显的发现,雍正帝平时吃斋念佛,佛珠不离手,可一旦放下佛珠后,往往就意味着杀戮。
所以,那一晚,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也为了拉老八胤禩下水,他选择了牺牲从小收养在身边的坎儿(高福)。坎儿临终前,带着一种不敢相信的眼光看向高毋庸,嘴里念叨着:
“四爷,四爷他……”
坎儿死了,被四爷毒死了,同样心死的还有老四胤禛的军师邬思道。在接连几次逃过老四胤禛的试探后,邬思道选择在雍正帝即位的当晚收拾包袱,并巧妙利用对方的疑心,以“半隐”为条件。先是跑到李卫那躲了一段时间,又去了田文镜那,最后彻底消失。
你以为处理掉坎儿的高毋庸,在雍正帝即位以后,就能安然无恙了吗?
也不是!
雍正帝即位当晚,不在宫里待着,就急忙回了府邸。他不仅仅是为了除掉邬思道而来,更是为了府里做秘密事情的人而来,从那以后,这些人就消失不见了。
六、
当然,有人会说,坎儿也好,高毋庸也罢,都是干过秘密的事情,死了也理所当然,其他心腹不可能是这种下场。
确实,李卫成功通过了雍正帝的试探,并得到了重用,可下场真的就好吗?
并不好!
李卫回京述职,在老四胤禛面前,都不敢坐轿子,步行跑去见他。却还是被派去枫晚亭等他,就是为了让李卫经过高福的住所,对其予以警示。
还有处死年羹尧,派谁去不好,偏偏派李卫去,要知道年羹尧对李卫的恩情并不比雍正帝少,让他去颁旨,让自己的救命恩人自尽,一般人谁受得了?
在这种高压试探之下,李卫也只能自污了,明知皇上到了江苏,却故意去见小媚仙,故意扔把柄让皇上握着,还让对方帮自己保密,以此保住性命。当然,试探到最后,就是拼命替雍正帝办事了,得罪了一大批官员后,自己也累病了。
最后一次跟雍正帝见面时,眼见着就瘦了,累坏了身子,咳血,问及翠儿时,也是不好:
“翠儿也不太好!”
同样,雍正帝另外一个心腹大臣,也是配合皇上全力推行新政的田文镜,面临同样的困境,而且比李卫还惨。田文镜因为推行新政,不仅得罪了河南的考生,也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最后身体也垮了,这还是雍正帝自己说的:
“他在给朕的奏折上说,枯瘦如柴,恐年命不永,他也是累疯了。”
七、
还有为雍正帝的继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两个人的下场也是异常悲惨。
年羹尧是雍正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府邸奴才,最终因为恃宠而骄,从大将军位置一贬再贬。最后贬无可贬,那就只能是赐死了,以至于连伯伦不归酒楼的那群闲散旗人都看不下去了。
是啊,两任大将军,一任被处死了,还有一任被罚去守陵了。
别忘了,另一任大将军可是雍正帝的亲兄弟,因为他们俩的矛盾,连带着还活活气死了太后乌雅氏。
也因为这两任大将军,让从小在府里长大的年秋月,没办法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没办法左右自己的生活。就因为她哥是年羹尧,就备受冷落和指责,最终死在了剥夺了这一切的雍正帝怀里。
还有雍正帝最器重,也称为雍正朝副皇帝的老十三胤祥,先是因为四哥被关了十年禁闭。后又因为帮他推行新政,耗尽了心血,吐血而亡,临终前也解释了自己英年早逝,没能活到九十二岁的原因。:
“臣弟明白了,连日带夜,要是这样算的话,正好是四十六岁!”
如果不是帮四哥,如果不是帮雍正帝,如果老十三胤祥听了临走前邬思道的话,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同样下场凄凉的,还有另外几位兄弟,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老八、老九不仅被赐名“阿其那”、“赛斯黑”,受尽了侮辱,最后还被抄家并圈禁而亡。
显然忘记了康熙帝的嘱托:
“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八、
可以说,整个雍正朝,谁要是沾上了雍正帝,受到了哪怕一丝恩情,下场都不怎么好。
孙嘉诚够正直的一个官员了吧,不畏强权,揭秘铸币弊端,最终却被派往西北送死,跟年羹尧“同归于尽”了;新科状元王文昭,雍正帝亲自给他掌过灯,最后被老九胤禟痛骂是狗,羊角风发作,晕死了过去;清流领袖李绂,一身傲骨,就因为看不惯田文镜的做法,差点被砍头,还是三王爷胤祉放弃了御前免跪特权,才救下这么一条命……
最惨的还属刘墨林,就因为向着雍正帝的新政说了几句好话,先是被清流派打压,后来更是丢掉了性命,连带着自己最爱的苏瞬卿也投了湖。
即便是手握重权的军机处大臣,总理王大臣老八胤禩被抄家,圈禁至死;怡亲王老十三胤祥,重病缠身,最后又眼看兄弟相杀,连病带累,又带气,死了;还有具备拥立之功的隆科多,雍正帝常挂在嘴上的舅舅,最终也成了阶下囚。
就连张廷玉,也是痛失亲弟弟,还被逼着上刑场观刑,最后战战兢兢走到最后。倒是人家马齐,属于顺风草,谁有势力就说谁好,老好人一个,笑到了最后。
甚至,到后来,雍正帝的三个亲儿子,三皇子弘时,硬生生被自己逼死了;四皇子弘历,或许看出了老爹的性格,韬光养晦,熬到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把曾静给宰了;五皇子弘昼,干脆装神弄鬼,搞了出“活出丧”宣布自己已死。
九、
由此可知,《雍正王朝》并不是一部爽剧,相反,它是一部悲剧,一部谁沾上这个明君,谁就不会有好下场的悲剧。
也就是说,只要皇上英明,臣子贤惠,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扫除一切问题,就能实现国富民强,这条想当然的结论,根本就不成立!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局,雍正帝究竟哪里做错了?
是因为他得罪的这些人掌握了话语权,而那些得到实惠的老百姓,没办法替皇上说好话吗?
不是!
而是土壤出了问题!
在封建专制的大框架下,靠几个新政的推行,就能实现大清的时代延续,百姓的富裕安康,根本就不可行。更不用说,雍正帝的这几个新政,其出发点依然是维护自身的统治,跟为老百姓谋福利八竿子打不着。
比如摊丁入亩,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人头税也好,摊丁入亩也罢,都是在交替进行的。这也不是雍正帝的伟大发明,本就是一个朝代初期和中期,想要追求更大税收的不同罢了。而且,本身普通老百姓能拥有的田都是贫瘠的田地,你这么一平均,反而会坑了这一部分人。后来,那么多流民的出现,正是拜这项政策所赐。
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则完全是朝廷耍流氓了,等于是双重收税:
在这之前,汉、唐、宋、明是皇帝与士大夫或者世家共天下,因为统治成本问题,皇权不下乡,都靠士绅一族统治下面。你向他们出徭役,多纳粮,到最后,其实都转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了。
十、
当然,以上的新政,也能解决一部分人的生计问题,对于最贫穷的老百姓也有好处。但显然这些新政的推行,可不是奔着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去的,而是为了增加税收。
最可笑的便是旗人自种这项政策了,根本就不可能推行下去,因为问题太多了。
首先第一点,分给他们的土地,都是从谁手里夺过来的?
其次,分给他们土地,要不要收钱,收多少合适?
最后,旗人要是开始种地了,按照雍正帝的摊丁入亩新政,他们要不要交税呢,税额跟汉人一样吗?
剧中,到最后这个问题也没解决,旗人白拿到地后,转身就租给了汉人。等于是这项制度一颁布,一下子又造就了大批地主阶级,普通汉人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
至于火耗归公,那是朝廷为节约开支制定的政策,跟普通老百姓八竿子打不着。
雍正帝不管怎么折腾,万变不离宗,他都是要维护自身统治的。即便是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那也是汉人占到了绝对份额,不是还有一小部分旗人得到实惠了吗。
《雍正王朝》为什么能历经二十多年,经久不衰,至今被人民津津乐道。不是因为他宣传皇权,宣传大清出了一个好皇帝,为了带领大家发家致富,自己都活活累死了。
可是,反过来想一下:
雍正帝难道不是天底下最大的贪官,不仅贪名,贪权,还贪钱?
雍正帝难道不是旗人,不是统治阶层的代言人?
雍正帝殚精竭虑的,天天活得这么累,真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大家可不要被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误导哦,这根本就不是唱的雍正帝:
“数英雄 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云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
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只要剥削阶层还存在,就算再来十个雍正帝,也得不到民心哦!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