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4岁的张大千在台湾病逝,随后他的遗嘱被公开,令人惊讶的是,远在北京的杨宛君,用34年的等待换来张大千的一份遗产。
杨婉君的泪水扑簌簌地掉下来,可嘴角却是忍不住地笑了起来,“他还记得我,算我这三十多年没白等……”
还记得那一年,清音阁的戏楼灯火璀璨,来听戏的客人挤满了台下的座位。
年仅18岁的杨婉君一出场就引得底下人不由得蠢蠢欲动,她仅凭一首《黛玉葬花》就红遍偌大的北京城。
她的嗓音婉转悠扬,神情悲切动人,令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而其中有一个人的目光更是热辣滚烫,那便是张大千。
一曲终了,掌声雷动,张大千都还久久回不过神来,回家后更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然后起身提笔画下了一幅仕女图。
然后这幅画作就被张大千派下人给送到了杨宛君的住处,画中的女子,眉如远山,眼若秋水,正是杨宛君的模样。
看到自己的身影跃然纸上,杨宛君忍不住心中泛起涟漪,毕竟对方可是这样有巧思的大才子。
但杨婉君也不是冲动天真的小姑娘,毕竟张大千比她年长18岁,家中已有两位妻妾,她再过去也不过是后院中被碾落的泥土。
可杨婉君小看了张大千“死缠烂打、誓不罢休”的脾气,他甚至还专门让自己的二太太黄素凝亲自登门提亲,又说会给她正妻的排场,由大太太曾正蓉亲自主持。
这么深重的诚意,杨婉君最终还是妥协了,她觉得自己至少应该是要嫁给爱情的,或许张大千会待她如初恋,便答应嫁入张家。
彼时的她,满心以为自己将迎来一段美满的婚姻,婚后的前几年,杨宛君也确实过得不错。
张大千带着她游山玩水,四处采风,她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戏曲事业了,专心给张大千做贤内助。
为了张大千的画作,她甚至陪着他在荒凉的大西北驻扎了整整三年,沙尘暴肆虐的日子里,她一边忍受恶劣的环境,一边熬过漫长的孤寂。
张大千创作了200多幅画作,满载而归,而杨婉君却被那里的风沙磨掉了美丽的脸庞。
回来后的张大千没多久就又心神荡漾了,他的目光对准备了自己大女儿的闺蜜——年仅18岁的徐雯波。
杨婉君不可置信地质问指责,全家人几乎也都站在她这一边,一同抵制这个年轻靓丽的,与年过半百的张大千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女人。
可张大千铁了心将徐雯波纳为四姨太,即便自己的太太以离婚相要挟,女儿要断绝关系,他也在所不惜。
而杨婉君已经无力争斗,多年的奔波劳累已经让她心力交瘁,多年来积劳成疾,病痛让她再也无力争辩。
可她怎么也没想到,局势动荡之际,张大千决定带着家人迁往台湾,因为机票有限,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弃“身子弱不适合坐飞机”的杨婉君。
这一别就是34年,张大千在台湾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身边有徐雯波陪伴,艺术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而杨婉君独自一人生活,既无亲人陪伴,也无经济来源,面对病痛和孤独只能默默承受。
她曾是京城最炙手可热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却为了婚姻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她曾是张大千的掌中明珠,却在丈夫的喜新厌旧中逐渐被冷落;她曾以为嫁给了爱情,却最终守了一生的空房。
杨宛君是旧时代女子命运的缩影,她的一生献给了张大千,也埋葬在了那个不属于她的家庭里。
张大千心里并没有忘记过杨婉君,甚至专门为她留出了一份遗产,可遗产或许能弥补物质上的亏欠,但那些被辜负的岁月,那些无数个孤独的夜晚,早已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