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何况2024年暑期档缩水,国庆档失利,圣诞档名存实亡……于是,2025开年第一炮,被寄托了比往年更深切的希望。
于片方而言,当然必争。
但对以线上售票为基础业务的猫眼娱乐和阿里影业(淘票票)来说,尤需全力拼杀。
当下影市,发行和出品方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猫眼、淘票票这两家公司,几乎出没于所有档期,LOGO交替出现在每一部院线电影的片头(担当出品方或宣发方)。作为国内“唯二”头部影票售卖平台,垄断着“票务入口”,这使得很多片方都需要“巴结”它们——找一家票务平台合作,大概是电影业界的普遍共识。
某种程度上,就像合家欢动画《熊出没》是春节档的“钉子户”,不管对手如何风云变幻,“熊”自岿然不动,旱涝保收。但不像“熊”在低幼动漫界的一枝独秀,猫眼和淘票票的竞争,则是针尖对麦芒,谁都不服谁。
蛇年春节档,《封神三部曲》第二部有一个重大变化——更换了操盘手,淘票票成了第一发行方(母公司阿里影业是第四出品方)。熟悉院线电影的都清楚,发行方几乎包揽所有宣发环节,对票房负责,有着最高话语权。
要知道,《封神》第一部上映时,猫眼是第一发行方,主导整个宣发,不论这部电影有怎样的争议,营销上的确可圈可点,最终低开高走,打了一场漂亮的宣发战。而在这个春节档,猫眼则扛起了另一个票房冠军选手《唐探1900》的宣发“大旗”(第二发行方、第三出品方)。
不可避免地,在号称“最卷春节档”的蛇年,淘票票势必要和猫眼决一雌雄。这也预示着两家业务同质化的“宿敌”,竞争10年后进入白热化阶段。
-双雄-
2013年,猫眼APP刚推出时(脱胎自美团2012年上线的电影票售卖业务),还是一款单纯的工具型应用而已。
最早涉足内容业务(电影出品发行),始于2014年猫眼参与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当年,猫眼不再只做简单票补,而是联合出品,并深度介入到宣发环节。最终,《心花路放》累计斩获11亿票房,助力登顶当年国产片票房冠军。
正当猫眼全方位操盘《心花路放》的宣发时,2014年底,淘票票前身淘宝电影悄然诞生(如今恰好十年),当时在支付宝体系内孵化而成,团队负责人正是如今阿里大文娱CEO樊路远。也就在这段时间,有鉴于互联网纷纷抢占影视行业入口,使得博纳影业董事长有感而发,慨叹传统影视公司都要“给BAT打工”。
那一年,因为《心花路放》的大获成功,行业热衷讨论议题是“电商平台为电影宣发注入兴奋剂”。事实上,相对于电商平台,电影领域的营收只能算是毛毛雨,美团创始人王兴大概也看不上眼。
两年后的2016年4月,美团分拆出猫眼电影业务,成为一家完全独立运营的公司,引入光线影业进行战略重组,王长田取代王兴成为猫眼新的实控人,全面布局IP-出品-宣发-票务等电影全产业链——猫眼对于美团而言不痛不痒,但倒与光线业务有强强互补的功效。
彼时,在线票务平台四分天下——先发的猫眼、后来的淘票票,以及腾讯投资的微影时代(旗下“娱票儿”是最早嵌入微信的售票应用),还有百度收购的糯米网(前身是人人网孵化的团购网站)。如于冬所言,BAT牢牢掌控了电影票售卖入口。
但很快,在线票务平台迎来大洗牌时刻。
2015年11月,淘宝电影注入阿里影业,2016年1月,樊路远调任阿里大文娱,5月,正式更名为淘票票,成为阿里在电影领域的基建“入口”。2017年9月,微影时代宣布与猫眼合并,形成如今的猫眼娱乐,王长田担任董事长,腾讯系出身的郑志昊出任CEO。
当时的BAT里,还有百度的位置,但奈何糯米网不争气,早早退出了“竞赛”,在2022年彻底关停——不像百度投资的爱奇艺能在长视频领域独霸一方。就在糯米关停时,接替百度成为BAT中“B”的字节跳动,收购了一家在线票务网站“影托邦”,但目前还没显山露水,暂且不提。
至此,在线票务平台格局渐成——由腾讯系的猫眼和阿里系的淘票票“双雄”缠斗至今,或可说是十年的“宿敌”。
七八年前,阿里大文娱首任掌门人俞永福,将旗下影业公司(包括淘票票)视为影视产业的“基础设施”,意思是为行业赋能。然而,在现实面前,才发现仅仅赋能是不够的,亲自下场,才可能吃到肉。
因而,猫淘双双从单一的售票业务,大力拓展到上游的出品、发行,以及下游的宣传营销业务——这形同球员兼裁判。两位“裁判”,也就在各自的主场,对自家球员给予了超然地位,并全面压制对手。
-战争-
全面性的战争,更多发生在猫淘各自押注的电影身上。
以目前公布的影片信息来看,2025年春节档六大电影中,猫眼押注《唐探1900》(第三出品+第二发行方,地位仅次于万达电影和陈思诚的壹同制作);淘票票则主导《封神2》(第四出品方+第一发行方),并以联合出品方身份,参投了《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
有两部没有猫淘的参与,分别是《蛟龙行动》《哪吒之魔童闹海》(包括之前的《魔童降世》也没有)。不过《哪吒》是光线主导,作为猫眼的控股股东,自然在推广资源上不遗余力;剩下《蛟龙行动》,则是主控方博纳影业一贯“独狼”风格,凭借《红海行动》的号召力,不绑定猫淘,也有一定胜算。
因而,猫眼和淘票票在今年春节档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淘票票虽然参与了两部电影的投资,但在《射雕》里只是联合出品方,份额相对较小,于是猫淘双方的比拼焦点,就集中在《唐探1900》和《封神2》这两部电影上,且看猫淘谁能更胜一筹?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于2023年暑期档上映,原本第二部《战火西岐》打算在2024年暑期档上,但因为后期特效等技术原因,推迟到了2025年春节档。第一部不管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可说是低开高走,最终以档期内近25亿的票房排在《孤注一掷》《消失的她》之后。猫眼是《朝歌风云》主要出品方及第一发行方,尽管阿里影业也参与了发行,但主控还是前者(甚至于阿里影业官博都没发布过《封神1》的相关信息)。
而到了今年春节档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情况发生了“大逆转”,阿里影业成为了第四出品方,淘票票主控发行,而猫眼则没了踪影。
为什么猫眼从《封神2》消失了?理论上,第一部主控的不错,同一套宣发班底可以延续打法,事半功倍。据「文娱春秋」得到的消息,《封神》三部曲是拆开融资的,早在第一部上映前,第二部已确定好核心出资方,因而,算是北京文化“端水”——第一部给猫眼,第二部给淘票票,谁也不得罪。而早在《战狼2》时,北京文化与阿里影业就是发行合作伙伴。
目前猫眼的春节档电影想看榜上,《封神2》仅以65万排在第四,淘票票上的“待遇”则完全不同,是以超过132万的想看人数排在榜首,并且在顶部设有专属频道。阿里影业作为第五出品方的《射雕》在淘票票上想看数以110多万紧随《封神2》之后,遥遥领先其它四部电影。
相反,猫眼想看人数领先的是其参与出品发行的 《唐探1900》,达到100多万(也在顶部有专属TAG),在淘票票上只有32万想看数。相差悬殊的原因,不难想象——两家平台对于各自押注的电影,都毫不掩饰地大加倾斜,而对方发行的片子,则不予推荐。亲疏远近,一目了然。
从目前媒体超前预测来看,不管是猫眼,还是灯塔专业版上,《唐探1900》的票房预测都要比《封神2》好一些,只不过春节档电影的变数极大,别说票房排名,就连撤不撤档,都不能完全确定,只能拭目以待。
-竞合-
在《唐探》系列电影中,可以看到猫淘的竞合关系。
9年前,第一部“唐探”电影并没有加入春节档的竞争,而是选择在年底最后一天的2015年12月31日跨年档上映,此片因为独特的背景设置,和不失严谨的推理情节,大大超出观影预期,最终获得8亿多的票房。万达影业是该片的主控方,猫眼是联合出品方之一,没有阿里影业或淘票票参与。
随后的《唐探2》,跻身2018年春节档,票房近19亿元,排名第一。不过这一回,猫眼却没有参与,淘票票反倒是联合发行方。2021年的《唐探3》,则变成了由猫淘共同参与出品,淘票票还是联合发行方之一,算是握手言和了。
前言提到的春节档“钉子户”《熊出没》,也有同样的情况。
早在2016年《熊出没》第三部《熊心归来》,猫眼独立参与了出品和发行。猫眼对动画电影的敏锐触觉,应该跟光线有关,毕竟后者从2013年就开始布局动画领域,投资近20家国内一流的动漫团队。
直到2024年,淘票票和猫眼共同参与到“熊出没”系列的第10部《逆转时空》,累计票房近20亿。今年“熊出没”第11部《重启未来》,猫淘这两位“宿敌”,也继续携手合作(猫眼是第四出品方,淘票票是第五发行方)。
除此之外,猫眼和淘票票也共同出现在很多电影上。
比如,2021年春节档票房第二的《你好,李焕英》,猫眼和阿里影业都参与出品,猫眼还是保底主控发行方之一,而季军《刺杀小说家》出品方里也都有阿里影业以及猫眼的身影;2024年,他们还共同参与出品春节档冠军《热辣滚烫》,淘票票则是《热辣》的发行方之一;而《飞驰人生2》中淘票票是第二出品方,猫眼是第三,两家公司还同时负责发行。
也就是说,2024年春节档票房前三甲电影的出品和发行公司名单,猫淘都共同在列。但2025年,看起来就不再那么“哥俩好”,而是各有侧重,竞争多于合作,不到最后难有定论!
-营收对比-
长期以来,都有一个议题盘旋在猫淘头上——这两家业务模式极为相近的公司,谁才是行业老大(包括电影发行能力以及在线售票平台市场份额)?
2017年底,淘票票曾单方面宣布是行业第一,过了三四年,猫眼又号称“稳居第一”。大概,和长视频领域的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一样,互有胜负,谁也捏不死谁。
不过,这两家都是港股上市公司,可以从其财报中,看出端倪。由于财报发布不同步,「文娱春秋」仅以2023年全年营收作为对比数据,一窥两家公司的基本面。
猫眼2023年报是从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这一区间计算,收入为47.57亿港元,净利润为9.08亿;而阿里影业2023/24年报统计区间为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营收50.36亿元,净利润2.85亿。从数据上看,阿里影业营收较高,但净利润却只接近猫眼的三分之一。
具体拆分,内容板块(即电影出品发行收入),猫眼2023年营收23.04亿,参与发行或出品的影片共54部,其中票房前10的电影,猫眼主控4部,5部是主要出品方,财报内重点提到了《满江红》《封神1》等。阿里影业2023/24年度参投影片虽超60部,但收入没有猫眼高,为20.72亿,其中,作为《热辣滚烫》主要出品及第一发行方是亮点。
内容制作这部分,要看天时地利,投入多,产出就高,即便如此也可能赔本赚吆喝,风险极大。对猫淘来说,“在线票务”收入才是两家平台的根本所在。此项营收,猫眼2023年全年为22.59亿;阿里影业同期仅为9.2亿,另外倒是多了IP周边衍生品的10多亿收入。
从营收来看,猫眼略胜一筹,特别是在线影票这个基底业务,市场占有率至少在2023年比淘票票高出一大截。
但在资本市场上,猫眼却不如阿里影业,后者接近150亿港元市值,前者不足90亿元。大概,是因为阿里影业依托阿里大文娱(主要是优酷)或者电商体系,营收相较猫眼更为多元化,比如也会制作剧集(《飞驰人生热爱篇》阿里影业即为出品方)以及开发影视衍生品。因而,在矩阵效应下,投资者更看好阿里影业未来发展。
-隐忧-
2024年全国电影票房大幅下滑,内容制作公司和放映端的影院,日子都不好过,似乎只有像猫眼和阿里影业这样掌握上中下游、全盘通吃的互联网公司才能规避掉风险。
但如此以来,就形成了球员兼裁判的现象,而业内小公司,不得不依附于猫淘,否则,就更难获得票房。事实上,作为互联网公司,猫淘判断电影的参考标准,还是“数据”——这就像长视频平台一样。
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但对电影制作还是有一定弊端。因为,核心问题在于——创意很难被数据化,越先锋,越能代表下一波潮流的内容,一开始往往看上去都很小众,大概不会被广泛接受,如何真正的慧眼识珠,而不只是机械重复以往的“成功”模式,将是对猫淘艺术眼光的考验。
另外,被诟病的评分体系,是猫淘共同的问题。不管怎么样,电影和一般的商品还是有所不同,虽然猫淘都号称是真正买票的用户做出的评价,但在具体的评分上还是以9分以上这样的超高分为主,缺乏合理的参考价值。于是,虽然近年来豆瓣的评分也是越来越水,越来越高,但相比猫淘来说还是要严格和标准一些。
而电影产业链末端的售后评价,和前端的项目选择其实是相通的,如果参考的都不是电影内容本身,而更多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话,那猫淘掌控全产业链的能力越大,对于电影本身的影响力,反而越不会是那么正面。
未来,就看抖音支持的“影托邦”能否成为有力竞争者了,打破票务平台“双寡头”格局,进入“三国演义”时代。
撰稿 | 李翼、JackA
策划 | 文娱春秋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