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要因地精准施策,以点带面提升整治整体效能;推动要素集聚,以“土地整治+”为基础拓展发展模式;夯实资金基础,探索形成资金投入多元化格局。

  自然资源部日前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提供了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布局具体指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核心是以土地整治撬动乡村全要素发展,通过统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治理,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释放农村土地潜能,培育乡村振兴动能。

  近年来,部分乡村地区耕地碎片、土地利用低效、生态功能退化、特色风貌逐步丧失等问题显现,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无法适应农村发展现实需要。

  与此前“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的治理思路不同,此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空间治理活动,强调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提升空间功能与价值,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方面,通过对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提升耕地保护水平,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聚焦存量土地盘活,综合运用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解决农村产业用地难题,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在历经多年试点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如何更好以土地整治关键一招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因地精准施策,以点带面提升整治整体效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空间全要素,并非摊大饼式均匀着力,而是要找准治理杠杆的精准发力点,从而撬动其他要素的发展活力,实现多点开花。从试点经验看,不同区域发力侧重点各不相同。如上海、浙江等地注重整合零散地块、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统筹产业发展空间;江西立足提升耕地质量,带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形成了十里生态河流、百处秀美村庄、千亩特色产业、万顷高标农田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推动要素集聚,以“土地整治+”为基础拓展发展模式。妥善解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权属调整难题是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多举措促进乡村人地有效配置、土地权属关系协同调整。在此之上,进一步引入特色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经营链、价值链,创新探索“土地整治+”旅游、文化、生态等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产业。同时,挖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民居特色,兼顾改善村居环境和保留乡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乡韵。

  夯实资金基础,探索形成资金投入多元化格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目前资金来源主要为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整治形成产业用地的出租出让收益以及地方涉农资金。各地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产业运营收入,探索建立跨周期回报机制,进一步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吸引力。

  此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要建立健全全流程群众参与机制和全方位权益保障机制,杜绝为整治而整治、片面追求指标交易、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纪文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