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因为一封信,彭老总的人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原本拥有巨大军队威望的他,自此离开了军旅,生活也受到很多限制。
不仅仅是他自己,开国将军里还有黄克诚、邓华、洪学智、万毅、钟伟等人被影响,遭遇很大波折。
但是张爱萍的情况却很奇怪,他与彭老总关系也很亲密,多次表示彭总是他最尊重的人。
在59年的会议中,他没有随大流批评,并且在会议结束后还敢跟彭总同乘一机回京。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张爱萍却没有连带着被批,这是为何呢?
一、源自红三军团的感情
张爱萍土地革命时期曾在彭总麾下战斗,他回忆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长征渡过湘江后,部队伤亡非常大,幸存之人也特别疲劳。
在一天半夜,通讯员把电报送到张爱萍处,上面写道天亮时,各干部需带部队前去军团部集合。但那天张爱萍实在太累了,忍不住眯了下眼,没想到再醒来已是大天亮。
彭总向来治军严格,张爱萍顿时被吓出一身冷汗,随即集结部队往预定地点赶去。等到了以后,红三军团有部分人已经开拔,而彭总还站在路边的土坡上等待剩余部队。
张爱萍见状连忙跑步上前承认错误,本来以为会迎来一阵批评,结果彭总只是挥了挥手,说出“跟上”两字,然后就走了。
当然,彭总并不是没有生气。这天夜里军团部下达指示,以后通讯员传达命令必须叫醒对方,签字确认后才能离开。
意思很明白,体谅大家的辛苦,初犯不多责怪,但如果有下一次绝对严惩!
此事让张爱萍一直记在心里,后来他曾听到过别人发牢骚说彭总太严格了,总喜欢骂人。他就出言反驳:战争必须严格要求,彭总要求别人做的事,他肯定会首先做到,这点我很敬佩。
二、一脉相承的耿直性格
一支部队的灵魂往往是由主官塑造的,从红三军团出来的干部大多跟彭总一样耿直。1958年彭总力主批粟,张爱萍与彭、粟两位领导关系都很好,他没有一味附和彭总的观点。
后来甚至说过:彭总也有缺点,甚至是很明显的缺点,在有的问题上存在失误,比如对待粟裕、刘伯承这些老同志。
到了1959年,彭总、黄克诚都成被批对象,少数人为了尽快过关,什么攻击、污蔑张口就来。而被点名发言的张爱萍只是说一些皮毛的东西:
对他那种骂人、训人、蛮横态度和事物主义的工作作风有些反感,但总以为他就是那样脾气,很快就原谅了,事情也就过去了。
客观来讲,彭总脾气的确暴躁,在他手下工作过的人基本没不被骂的。张爱萍讲的都是自己想法,比起那些扯到思想路线、胡乱杜撰坏事的人强多了。
他的话被上级认为“态度软弱”,但再要他讲,也没有配合讲新内容,这个勇气非常难得。
待庐山上的会议结束时,彭总的身份已特别尴尬,别的飞机都是人满为患,但他的专机连凑个伴都难,大多数人生怕被牵连,因而避之不及。
唯有张爱萍,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往彭总的飞机而去,彭很感动,但知道这样很可能会连累张爱萍,因此不想让他上,张爱萍不管不顾直接冲上去,最终一同飞抵北京。
山上的扩大会议开完,解放军三总部和各军/兵种继续组织对彭、黄的批判会。上级指定由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来负责主持批黄的小组会议。
对于这个任务,张爱萍万般不愿,找到历任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我不适合,你让别人主持算了。
罗瑞卿没有回答行不行,就反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自己不适合?”张爱萍回道:我跟他们关系都很好,他们有错,那我也有错,批判不了别人。
罗瑞卿连忙摇头:你别乱讲,这是组织决定的,你服从命令吧。话说到这个份上,根本就不容张爱萍拒绝,他只好无奈应下。但,这并不代表他要改变态度。
此后每次接到“要求”,张爱萍也组织开会,但他只是等人齐了后宣布一句开会,就不再作任何说明、表态,谁爱讲什么就讲什么,要是别人批得过于激烈,他还会适时出言转移话题。
张爱萍所做的这一系列事情,换做别人做一件,可能都得写检讨起步,但张爱萍全做了也没啥影响,这是为何呢?
三、特殊待遇的背后原因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中央领导们都很熟悉张爱萍的性格,他不贪权不报团且不掌军队。
当初在延安,他当着毛主席的面都差点跟人干架,直来直往的性格可见一斑,大家也就都理解他不会批彭太过分。
二是罗瑞卿对他很欣赏,罗总长当年的力量很大,帮张爱萍说了不少话。为张爱萍争取到的批黄小组会议主持人,也是在帮忙划清界限。
不管张爱萍会议上是什么表现,至少他主持人的身份在这,面子上过得去,就不会有人太深究。
三是陈毅和聂荣臻的保护。张爱萍这年在总参分管国防和科研项目,跟陈、聂两位元帅都有很多接触。
陈老总主管国务院科研规划,聂帅主管军工产品和航空委员会,张爱萍都涉及到其中,他的能力和品格让两位元帅都非常信任。本来张爱萍也不是主要人员、没出现原则性问题,背后有大人物力保,就顺利过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