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军事专家布兰登-维切特,在《国家利益》杂志上直言不讳:「“美军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台海和南海的军事优势正在消退。”」这一判断,非常有历史意义。

要知道,二战结束后的近80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一直保持着绝对军事优势。

01:南海局势变化

曾有一段时期,美国航母打击群在全球海域犹如一座游动的军事堡垒。

它一旦现身,常常预示着战争即将爆发。

然而,这个 “海上王者” 的地位,正受到现代军事技术变革的冲击。

如今的西太平洋,早已不是二战时期的作战状况。

维切特特别提及了南海局势的改变。

从2013年至2018年的短短5年时间里,「中国在南沙群岛完成了约3200英亩(约合13平方公里)的填海造陆工程。」

这一面积相当于27个纽约中央公园大小。

在这些人工岛上,至少建有3条3000米级别的飞机跑道,各类军用飞机,包括轰炸机都能够在此顺利起降。

配备的雷达系统覆盖范围超过300海里,进而构建起了完整的空中预警网络。



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方面,突破尤为显著:

「东风-21D被称作 “航母克星”,射程可达1500公里,是全球首款专门针对航母设计的弹道导弹。

最令美军感到棘手的,是高超音速导弹带来的威胁。

东风-17导弹的速度能够达到10马赫以上,大约每秒3.2公里,时速7600公里。

其具备的机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现有的反导系统很难对其进行拦截。



当年日本神风特攻队虽然给美国航母制造了不少困扰,但还不足以扭转战争局势。

「而如今的高超音速导弹,却有可能让任何航母在其射程范围内都难以安然无恙。」

1941年,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性能超越了美军主力战机。

这种技术优势在早期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50年,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打破了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垄断局面。

维切特指出,当前的情形或许比上述历史事例更具挑战性。

「美军现有的 “宙斯盾” 反导系统,主要是针对传统弹道导弹设计的。」

面对新型高超音速武器时,效果较为有限。

中国在南海构建的军事设施网络,再加上持续升级的反舰、反空能力,已然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02:南海防御体系有多强?

在美方的支持下,菲律宾多次尝试突破封锁,然而成效并不显著。

这种状况,在冷战结束后的这三十年里,还是首次出现。

就如同 1982年马岛战争中的英国皇家海军一样。

「当年号称 “日不落” 的强大舰队,仅仅因为阿根廷的几枚 “飞鱼” 导弹就遭受了重大损失。」

历史仿佛在再次上演相似的一幕,不过当下的情况或许更为严峻。

目前在南海区域,中国已经搭建起一个极为严密的防御网络。

这个系统能够对1000公里之外的目标进行探测,仿佛在整个南海的上空安置了一双能够洞察千里的眼睛。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系统正处于持续升级之中,「未来甚至有能力拦截速度达到5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样的能力,即便是美军现有的 “宙斯盾” 系统,也很难与之媲美。



1991年的海湾战争,当时双方实力差距明显。

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仍旧给美军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的进步往往能够扭转战场的优势局面。

二战末期,德国仓促研制出喷气式战机,一时间让盟军在战场上颇为被动。

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常常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

最终,还是通过谈判协商才找到了妥善的解决办法。

「“当防御能力达到一定的关键节点时,战争就会变得成本极高且毫无实际价值。”」

03: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

“如今的局势,几乎难以扭转了。”

「美国军事专家维切特在《国家利益》杂志上的此番言论,真切地反映出美国决策层内心深处的忧虑。」

二战即将爆发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会议上采取妥协态度。

彼时推行的 “绥靖政策”,最终没能成功阻止战争的爆发,反倒让对手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准备时间。

十年前的南海,还是一片相对自由开放的海域。

就如同19世纪末的太平洋,各方势力都在积极角逐,力求获取战略据点。

但在这十年间,局势发生了极具戏剧性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部署,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在关岛、夏威夷等岛屿上所设立的军事基地。」



一旦错失战略机遇,往往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之后。

英国凭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海军基地,确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海上霸主地位。

当下的南海,或许正经历着与之类似的历史性转变。

维切特指出,美国及其盟友在该区域开展军事行动所需的成本和面临的风险,都在急剧攀升。

言外之意便是:

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当年美国正是借助 “岛链战略”,对苏联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形成遏制。」

而如今,同样的战略却被用于挑战美国的海上优势地位。

这或许,正是历史学家常常提及的历史螺旋发展现象。

04:距离远,作战难度大

「作战区域离本土越,作战的难度就会越高。」

1904年的日俄战争,那时俄国舰队必须从波罗的海绕过大半个地球,才能抵达远东战场。

最终,在对马海峡遭遇惨败。

从地图上看,南海与台海距离美国本土足足有8000多公里。

美军每向前推进一点,都要承受巨大的物资补给压力。

美军知名战略家维切特,点明了一个关键要点:

「在这片需要长途奔袭的作战区域,美军缺少可靠的陆地依托。」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的太平洋战局,当时的日本也面临着相同的难题:

虽然占据了大面积海域,却难以建立起稳固的陆地支撑点。

相较之下,中国军队的地理优势十分突出。

台海和南海对于中国来说,就如同“内海”一般。

「补给线短,后勤保障顺畅,还能得到大陆基地的全方位支持。」

更为关键的是,这片海域已经构建起了完备的防御体系,从雷达预警到导弹防御,形成了多层次的防护网络。

回顾1940年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经历。

当时,德军同样具备强大的空中优势,然而面对准备充分的防御体系,最终还是遭受挫折。

如今,现代反舰导弹所带来的威胁,远远超过二战时期的防空炮。

「当年美军正是依靠关岛、冲绳等前沿基地,构建起在太平洋的战略优势。」

但如今,这些基地反倒成了潜在的战略包袱。

因为,它们都处在现代导弹和潜艇的攻击范围之内。



美军所面临的困境,还体现在后勤补给方面。

关岛、冲绳这些前沿基地,在现代精确打击武器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一旦这些基地被摧毁,远赴战场的军队就会像失去控制的风筝。」

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日本就是由于补给线被切断而功败垂成。

美军空中力量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当时南联盟仅凭借几部老式防空导弹,就成功击落了美军的隐形战机。

而如今,解放军的防空系统要先进得多。



美军即便装备了最新的F-35战机,在没有前沿基地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半径和持续作战时间都会受到严重限制。

「在当下这个时代,庞大的航母编队或许会逐渐被更灵活、更隐蔽的作战方式所取代。」

05:最终的赢家

美国军事专家维切特提醒,战略主动权丧失常源于思维固化。

1940年法国在二战初因深陷一战思维、死守马其诺防线,被德军闪电战打得措手不及,便是例证。

过去十年,美国以冷战 “航母外交” 思路应对南海问题,而中国已开启全新战略布局。

「二战时美军凭借技术和战术创新取得突破,如今却困于成功经验,仍用老战术。」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警示,依赖过去成功经验预示国家衰落。

在南海和台海,传统军事威慑难起作用。

战略格局转变非一朝一夕,形成后难以逆转,日俄战争和雅尔塔会议后的局势变化就是证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