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7日,伦敦的天空,被轰炸机的轰鸣给划破了。纳粹德国对这座城市,发动了大规模的空中攻击。在这场极为悲惨且惨烈的灾难当中,处在泰晤士河畔的莱姆豪斯华人社区,以一种让人想不到的方式,开启了他们的生存抗争。面对着空袭带来的危险,这个社区,到底是怎样去应对的呢?他们在这次战争中,又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呢?



莱姆豪斯在二战之前就已是英国最大的华人聚居区之一了。依据《伦敦东区移民史》的记录1939年的时候,这个地区大概有2000名华人居民,他们主要是干餐饮、洗衣以及跟航运有关的活儿。这个独特的移民社区在战争那段时间经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等德国空军开始轰炸的时候,莱姆豪斯遭遇了巨大的生存考验。

莱姆豪斯的地理位置很特别,挨着泰晤士河的码头区,所以它成了德军空袭的一个重要目标。经统计从1940年到1941年,这个地方经历了三百多次空袭,破坏很严重。这些轰炸,不光毁掉了很多建筑物,还让居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过在这么严峻的危机当中,华人社区展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

根据《伦敦战时社区研究》的资料社区领袖黄长胜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组建了自己的救援队,将传统的同乡会改造成战时互助组织。”这种自发的组织动员成为了社区生存的关键。许多华人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在这场战争中保护自己和家人。



在打仗的时候,莱姆豪斯的华人呈现出了特别的生存智慧。从《东区口述史》的证词来看,很多华人餐馆在遭受空袭那段时间,把地下室给改造了,这些地下室,既是防空洞,又能继续基本的经营。这些地下室,不仅给餐馆提供了躲避灾难的地方,也变成了周边居民躲避轰炸的关键场所。在这个进程之中,不同族群之间的隔阂慢慢消失了,邻里关系变得更紧密了。

除了自己救自己之外,华人社区在战时救援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积极。从伦敦警署的档案里能看到,很多华人社区的成员主动去当消防员和救护工作者。他们在火灾现场一直跑来跑去,不断给人们通报情况,还赶紧给受伤的人提供帮助。尤其要提的是,因为有很多华人有航运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协助泰晤士河的疏散工作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既让社区的凝聚力变强了,也让华人社区在战争期间获得了应得的尊重。

战时的族群关系呈现出复杂变化。虽然初期存在一些猜疑,但随着共同抗战的深入,社区间的隔阂逐渐消融。一位英国居民在回忆录中写道:“那些华人邻居,是我们最可靠的战友。”这种互相支持与合作,使得不同族群之间建立起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经济层面上,莱姆豪斯华人在战争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尽管40%的华人商铺在轰炸中受损,但90%在战后三年内恢复营业。这种重建能力成为战后研究城市社区韧性的典型案例。在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后,这个社区不仅恢复了生机,还逐渐融入到更广泛的社会中。

战争结束之后,莱姆豪斯的华人社区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变。《伦敦多元文化研究》表明,这段一同抵御战争的经历,对华人社区的社会融合起到了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1950年的调查表明,超60%的当地英国居民对华人邻居持积极态度,该比例比战前高很多。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出社会对华人的接纳程度,也表明战争所带来的共同经历改变了彼此之间的看法。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极端的困境之下,人们展现出的团结以及合作精神是何等的重要。莱姆豪斯的华人在二战时期,不但为自身的生存而奋力拼搏,更是为整个社区以及社会贡献出了力量。他们凭借着相互的帮助与支持,不但战胜了外部的威胁,还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融。



这一切都让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从这些历史经验里吸取教训呢?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是否能够如同当年的莱姆豪斯华人那般,以团结以及智慧来应对呢?

参考文献:

《伦敦东区的移民史》(伦敦大学出版社,1960年

2.《伦敦战时社区研究》(社会史研究所,1970)

3.《东区口述史》(市政档案馆,1980)

4.《少数族裔战时研究》(民族研究出版社,1985)

《伦敦多元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