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的史书,我读过一些关于明史的比较专业的书,例如二十四史的之一的《明史》原著,文言文版,我读完了,虽然有的地方读得不是特别仔细,陆陆续续查缺补漏一些细节。

有些现代人写的明史的专著,我也读过。在读了不少关于明史的书后,我仍然喜欢读《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

我从《明朝那些事儿》入门,引发了我对明史的兴趣,我后来才越读越深,读了那些关于明史比较专业的书,但是恰恰因为我读过那些比较专业的关于明史的书,我对《明朝那些事儿》的喜欢更多了。

事实上,就没有哪本关于明史的书写得能称得上完全客观,只不过大家主观的侧重点不同罢了,你以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就客观吗?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里面的列传部分,对于人物的评价,有不少就是非常主观的,甚至有史料错误,但是这影响这本书在明史史书里的地位吗?谁读明史,不得多少了解一下这套《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它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且文笔极好,这书的文笔,不仅仅在历史通俗写法里是文笔好的作品,就是放在整个文学作家的作品里,这套书的文笔也是相当好的。

文笔好,故事流畅,能把复杂的明史写成一个长篇故事,并且让很多人读完,这是很难得的。有的人觉得《明朝那些事儿》写得过于主观。比如关于朱祁镇,《明朝那些事儿》这书里认为朱祁镇是个好人。这个说法我不赞同。

历史上有哪个好人,会因为他死了那么多人?因为他而死了那么多人,他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好人?

朱祁镇废除的后宫妃子殉葬制度,确实对明朝有深远影响,也确实因为他临死前的这道圣旨,挽救了很多后宫女子的性命,但是和他的过失相比,他称不上一个好人。如果他称得上是一个好人,那可能是因为对好人的标准太低了。

但是正如我前面说的,史书里就没有完全客观的书,只不过大家看的角度不同,然后,加上编撰一些史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人的局限性,导致的史书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史书的评价,我们还是应该从整体去评价。

例如对于二十四史的《明史》的评价,《明史》我读完了,《明实录》我读过部分,《明英宗实录》我完整读完了,《明史》《明实录》这两套书,就我的评价来说,《明史》有它存在的价值,虽然它的一些看法比较主观,但是它的存在,对于研究明史,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我就是通过《明史》《明实录》以及一些野史,还有一些明史专著对比着看,尤其是也会看一些修正《明史》中的错误的书,就这么对比着读,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发现一些明史的细节。

《明实录》是编年史,它就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有的地方写得很简单,而且比较琐碎,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但是《明实录》有它的巨大优点,就是写得事情非常多,它比《明史》提供了更多的细节。

《明史》是根据《明实录》,以及其他的史料写成的,参考的《明实录》占比是相当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明史》值得读的重要原因,它虽然有瑕疵,但是整体还是非常值得读的。

你说《明实录》就写得很客观吗?编纂的《明太祖实录》,经过三版修订,加上朱棣非常特殊当上皇帝的方式,《明太祖实录》里,有一些美化了朱棣的地方。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史官也得在皇帝手下讨生活。加上朱棣的武力震慑,所以也就出现了洪武三十五年这种荒唐事。

其实读史书,我自己认为,还是要多读,各种史书都读。读得史书越多,对史书的评价上,我自己比之前宽容多了。读书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明白人的局限性,明白时代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史书的局限性。

我们不可能从一本书里学到全部东西,所以自然而然,读书还是要抱着比较谦虚的态度,越读书,越明白自己的无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