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行唐荣膺“千年古县”始末
——兼谈行唐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09年8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评审会议上,行唐县被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这是全国范围内评定的第41个“千年古县”。
“千年古县”的成功申报,标志着行唐的地名文化将受到国家地名标准化机构保护,为中国行唐大枣之乡、隐逸鼻祖许由故里、一代儒将郤縠故里,以及“红枣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行唐特色文化,提供强有力支撑。而事实上,也正是这三大文化,构成了行唐这一千年古县的根基。
“千年古县”可以说是行唐响当当的“驰名品牌”,是一张金色的名片!作为具体负责“千年古县·行唐”申报时的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和撰稿人,我基本上参与了申报及后续相关工作,回忆当年的申报过程,历历在目,恍然如昨。
一
“千年古县”是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民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走出去战略项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依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体系”和“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鉴定标准”,在中国现存的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进行“千年古县”的重点保护和国内外宣传工作。
“千年古县”的认定标准,非常苛刻:一是置县1000年以上;二是专名沿用至今1000年以上,或历史上虽有短暂变更但又恢复使用至今的;三是地名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知名度高。除此之外,古县实体文化还要含有下列一个以上特征(含一个):特征明显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且富有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名浩如烟海。其古老地名历史之悠久,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甲骨文中记载的地名,有的仍在沿用。我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县地名达800多个,古村镇地名5000多个,大的山川古地名1000多个,还有很多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几十种语言的地名。这些地名承载着所指代地理实体的文化信息,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和思考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我国多年来对地名文化价值缺乏认识和保护措施,古老地名随着社会变革不断消失,面临失传的危机。
自2004年开始,在联合国地名组织和民政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著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侯仁之、郑孝燮、罗哲文、李学勤,著名文史专家季羡林、文怀沙、任继愈、金开诚、沈苏儒等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课题。依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名的特性,对地名文化保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探索。
第一批“千年古县”共在全国评选出37个县,其中包括石家庄市所属的井陉、赞皇和赵县3个县。此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这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份,都以能评上“千年古县”为荣。
二
行唐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北部,面积96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30个行政村,人口46万。行唐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境内南贾素、南王庄等村出土的石斧、石镰、石镞等文物考证,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片土地上即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已开始创造早期的原始文明。
行唐有着4000余年的志书记载史、2300多年的建县史,据史志记载:“初,帝尧封于唐,后,诸侯来归,诣平阳即帝位,南行历其地,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行唐自尧帝肇名,秦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曾易名章武、永昌、恒阳,后又改回行唐,“行唐”之名相对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回顾行唐建制沿革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千年间,虽经沧桑沉浮,但“行唐”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始终非常稳固。历史上,还曾升格为郡、州,其置县之悠久与建制之稳固,在全国县份中是不多见的。而且,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行唐地名文化的鲜明特征,据有关部门对全县330个行政村历史的考证,有些村可考为远古时代(如:故郡村,相传为唐尧时邑治)和春秋战国时代(如:城寨村,原名承泽里,系春秋时晋大夫郤縠故里)。
2008年初,行唐县委领导了解到“千年古县”的申报工作后,召集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商议“千年古县”申报事宜。当时,会务组通知县人劳社保局杨平局长参加会议,因其临时有事脱不开,不能按时到会,让我代为参会。会议结束前,杨平局长赶来参加会议。了解到会议内容后,他本人没有现场发言,让我回单位拿来他写的《枣乡漫话》一书,交给了李炳尧教授。
李炳尧原为河北省民政厅干部,受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聘请,具体负责“千年古县”的申报、考察和评选等工作。他听取了行唐方面关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情况介绍后,认为行唐作为县一级地方行政建制,专属地名相对稳固,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料详实、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基本符合申报条件,表示大力支持,并答应在业务上予以帮助和指导。县委书记李震国十分重视,认为申报“千年古县”既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传统的有力举措,也是对外宣传行唐、提高行唐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好时机,随即责成由县民政局牵头,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投入申报工作。
会议议定,由县民政局牵头,具体负责千年古县的申报事宜。
此后,民政局按照县委主要领导要求,立即组织各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召开座谈会,组建了一套班子,明确由民政局党组书记仇展,副局长袁五香与机关工作脱钩、专职负责,民政局地名办负责人陈军国对申报前的各项工作做好后勤服务,逐项落实。
当时,列入申报班子的成员主要有:县产业文化协会主席、县人劳社保局局长杨平,县志办副主任李蕙萍,县文保所工作人员傅嗣春,县图书馆馆长侯爱民,县文体局局长王海陆,原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振书,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石超峰,原县审计局局长封国生等。根据县委领导指示精神,又成立了以杨平为组长,仇展、袁五香、刘鸣利、封国生为成员的策划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文创和策划。
申报班子组建之后,按照各自分工,立即投入到申报各项准备工作中。
三
我当时在县人劳社保局办公室工作。杨平局长具体负责主持策划后,召集时任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杨银海,办公室副主任盛芳和人事干事王凯开会,议定我和王凯的工作暂由杨银海主任和盛芳负责,抽调我和王凯到“千年古县”申报策划组,专门负责申报所需文字资料的撰稿和收集、整理和打印。
最初,申报班子决定报告主要以反映行唐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行唐虽然说建置史较长,文化遗迹不少,但文化遗存大量缺失,总体规模偏小,分布也较为分散,缺乏行唐文化特色。据杨平局长介绍,期间李炳尧教授又专程来行唐,参加了县委书记李震国召开的相关会议。县领导张建慧、高华树、李占领、董素平等,也都参加了会议。
会上,李炳尧教授指出,若按原定的“历史文化”部分内容汇报,由于县域文化遗迹,特别是遗存、文物、历史事件等,实物较为缺乏,直接观感较差,且内容极易与其他县雷同,申报成功的难度很大。他接着又询问杨平《枣乡漫话》一书,内容的虚实程度如何?杨平回答说,书中所记内容除传说和神话故事外,资料详实,基本属实。李炳尧教授建议将“历史文化”主要部分改为“红枣文化”,据此写出专题报告,很大几率能申报成功。行唐方面诚恳接受了李炳尧教授的建议,以红枣文化作为重点和亮点,放到突出位置,报告充分体现行唐文化特色,为通过专家评审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8年12月,由我执笔撰写了近3万字的《“千年古县·行唐”相关文字资料》。资料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枣乡文化”、第二部分“文物简介”、第三部分“革命文化”、第四部分“宗教文化”。同时,策划组又搜集了“乾隆御诗之碑”碑文,整理撰写了许由石雕像、巢父问答碑、许由故里、古南行唐邑治遗址(古南行唐县治遗址)、古玉亭县治遗址、古滋阳县治遗址、李左车故里、郤縠故里等“碑记”若干。
在策划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在故郡村树立了“古南行唐邑、南行唐县”“行唐县县治故址”标志碑;在上滋洋村树立了“古滋阳县县治”标志碑;在北城寨村树立了“郤縠故里”标志碑;在西玉亭村树立了“古玉城县、古玉亭县县治”标志碑;在箕山树立了许由雕像和乾隆皇帝登箕山时所作御诗的碑亭,在颍南村北复建了“巢父问答碑”,在许由村树立了“许由故里”标志碑,并对女英祠、洗耳溪、许由观遗址、许由冢和弃瓢崖等古迹遗迹,进行了整理修缮,古县底蕴得到了进一步体现,群众对行唐的古县历史也加深了了解和认知。
《关于行唐枣乡文化的汇报》领导批示件
2009年7月30日,《关于行唐县枣乡文化的汇报》正式脱稿。汇报材料主要从枣乡文化概述、内涵和发展三方面,结合行唐当地的民间传说、民间文艺、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枣树精神等,进行了全方位阐述。
汇报材料脱稿后,我直接交付给杨平局长,作为“千年古县”评审会的专题报告。
四
2009年8月11日,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国地名研究所)在北京汇宏园召开第12次“千年古县”评审会议。我国著名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外文局、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中国地名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主持。
会上,刘保全所长介绍了“千年古县”工作的最近进展情况。
刘保全说,“千年古县”的评审鉴定及宣传千年古县的大型电视文献片的摄制、播出得到了社会认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成效显著。在今年召开的联合国第25次地名专家组会议上,联合国地名组织评价中国在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宣传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将“千年古县”的宣传保护作为“联合国地名组织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支持项目”。
刘保全还说,民政部最近颁布的《全国民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程列为重大科技工程之一,强调要推动地名文化建设,继续拍摄《千年古县》大型电视文献片,加强地名科学文化普及。“千年古县”追溯地名文化、探秘地域文化、解读传统文化,为润物细无声地宣传古县文化资源做了有益地探索,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为确保入选的“千年古县”的质量,这次评审会要高标准、严要求,优中选优,评定出的“千年古县”要更具中华文化传承、宣传与保护价值。
2009年8月11日,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召开第12次“千年古县”评审会
罗哲文先生在会上强调指出: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的财富分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祖先世代劳动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一直绵延不断,可以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中是十分罕见的。中国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世界独一无二。“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单元,县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地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保护这些古老地名必要而紧迫。
罗哲文先生高度评价了“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认为已经认定的“千年古县”和拍摄的电视文献片内容丰富,特点突出,“有史可考、有物可证”。他表示,将继续支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千年古县”相关工作。
杨平作为申报县行唐的专家代表,首先在评审会上介绍了县域地名简析、县域文化精承和调研评述,以及地名文化挖掘、宣传、总体保护思路和措施,并就红枣文化部分做了专题陈述。其次是河北卢龙、山西襄垣等县专家代表,各自介绍了县域地名文化和实体文化内涵以及地名文化挖掘、宣传以及保护思路和措施。
李炳尧代表千年古县调研组,介绍了对参评各县的地名文化实地调研考证情况。专家经过认真评议,认为行唐、卢龙、襄垣建置都在千年以上,专名稳定,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鲜明的地域特色,符合“千年古县”的评定标准。由此,包括行唐、卢龙和襄垣(属山西长治)在内的三县,评定“千年古县”。与会专家还就3个县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及宣传亮点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2009年8月11日,第12次“千年古县”评审会议,杨平在评审会上发言
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具备条件的县(市)评审鉴定后,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正式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认定证书和牌匾。
“千年古县”申报成功后,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和中国地名研究所的领导专程来行唐授牌。当时,行唐县举行了盛大庆祝仪式,中央和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宣传报道。
2009年8月19日,行唐县委、县政府在县招待所大会议室召开了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听取了杨平局长进京汇报,千年古县审报成功的报告和说明。
此后相隔不久,县委、县政府特邀李炳尧教授来行唐,在人寿保险公司礼堂作了评为千年古县有何价值意义的专题报告。县委书记李震国做大会总结时,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并强调要做好“千年古县”申报成功的各项后续工作,提出要筹备成立枣乡(许由)文化研究会,特邀李炳尧教授担任顾问,其本人兼任名誊会长或会长,杨平同志具体负责,倾情打造圣贤故里、龙地文化和枣乡文化,使全县干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县域本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五
根据评审组织机构意见和安排,被评为“千年古县”的县份均要摄制一部反映该县历史文化的大型文献片,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央视要到行唐县拍摄“千年古县”文献片,这对于行唐的传统文化生活来说,是宣扬文物和历史、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行唐历史文化的一次绝佳机遇。
为保证摄制质量和按期完成,县委领导指示以杨平为组长,仇展、袁五香、刘鸣利、封国生为成员的策划小组,继续全程参与,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完成文献片《古县探秘》的摄制任务。
《“千年古县行唐”文献片拍摄意见》领导批示件
2009年9月4日,策划组起草了《关于“千年古县·行唐”电视文献片拍摄工作的几点意见》。策划组认为: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和主要领导的关怀下,前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电视片拍摄实施方案中的许由文字材料、许由古建筑群、枣乡文化、枣乡民俗、枣乡文艺等进展迅速,但民间艺术类,如歌舞《红枣献给毛主席》、河北吹歌《打枣》、扭股车《红枣丰收》、太平锣《庆丰收》等节目和古迹建筑中的升仙桥、封崇寺等,离拍摄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电视文献片“千年古县·行唐”的拍摄,是行唐43万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幸事,它的申报成功震动了全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将成为行唐一个瑰丽的文化品牌,对行唐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电视文献片的成功拍摄是全社会乃至国内外了解、认知行唐的一个窗口,是“千年古县·行唐”申报的重要后续工作,同时又是行唐“千年古县”品牌能否立足的关键性工作,因此要对这次拍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严要求、高标准”完成预定的各项拍摄计划。
通过申报督导检查验收组进行督查,召集县内外相关人士进行座谈、建言献策,策划组提出了具体意见:一是时间临近、任务繁重,领导小组要迅速召开协调会议,对有拍摄任务的相关单位进行协调和调度,进一步分清责任、落实到人,抓紧时间、限期完成;二是为适应电视文献片中《红枣献给毛主席》《红枣丰收》《庆丰收》等节目的艺术要求,基于我县此类节目演员匮乏,不能担负起演出拍摄任务的实际情况,可从省、市艺术院校或专业艺术团体临聘演员,完成拍摄任务;三是为彰显行唐已获得的和即将获得的“千年古县·行唐”“中国·行唐大枣之乡”和“中国红枣文化之乡”(申报中)三大枣乡文化品牌,建议在县文化广场东侧、迎宾大道桥头竖巨石标志,书写三大品牌名称,列入文献片的宣传内容;四是中央电视台“千年古县”文献片摄制组进驻我县前,各相关拍摄点(节目、活动等),可由县电视台预先进行演示拍摄,做到有备无患。
2010年1月19日,策划组杨平、仇展、赵国渠、封国生、袁五香等人,专程赴北京世纪金园大酒店,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文献片《千年古县》审片会,与总制片人张林,以及李炳尧、刘保全、邓辉、高伟凡、何文明、宋九成、庞森权等专家学者一起,对文献片《古县探秘·枣乡行唐中秋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2010年1月19日,大型电视文献片《千年古县》审片会现场
观看了制作内部文献片后,杨平局长对文献片后期制作,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建议,如:内容量不少但厚重感不足、历史事件漏洞较多、人物同期声及其故事有误、内容繁简不当、画面感有的地方不够突出、字幕部分需要再压缩调整、背景音乐对画面烘托气氛欠妥等。后经多方努力,最终使这部大型电视文献片得以顺利完成,并于2012年11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次播出。
评审通过后,为充分利用“千年古县”这一历史文化品牌,提升行唐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作用。2009年11月11日,策划组起草了《关于编辑“千年古县·行唐”文献资料的报告》,计划编辑制作一套内容翔实、形式新颖的专题文献资料。具体意见:一是以“千年古县·行唐”申报资料中的红枣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为基础,编辑制作一本高质量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宣传册以文字介绍为主、配以摄影、书法、绘画等相关作品,力求浓缩行唐历史文化底蕴精华、展现行唐时代风采;二是制作具有珍藏价值的装祯考究、古朴厚重的礼盒,内装宣传册和“古县探秘·枣乡行唐中秋红”光盘一套;三是中央电视文献片制作完成后,用其母盘刻录配套光盘1000张,塑盒包装。四是由策划组召集相关人员组成编辑委员会,由民政局负责承办完成。
2012年9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地名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在故宫联合举办“中国千年古县文化遗产精品图片展”,行唐被选为16个参展县之一。在开展仪式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占领代表全国“千年古县”作了表态发言,中央各大新闻单位对展览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
对于枣乡行唐而言,这次荣膺“千年古县”殊荣,实至名归!
人们更关注的是,行唐如何利用这一良好契机,推进包括保护各项文化在内的县域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好“千年古县”这一历史文化品牌。
六
目前,在由国家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研究所联合公布的全国100个“千年古县”名单中,石家庄市所属的井陉、赵县、赞皇、行唐、元氏、灵寿,榜上有名。
“千年古县·行唐”铜制牌匾
在这些千年古县里,到处可见的古代物质遗产和现代创造,时时触手可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始终流传、更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生生不息的活生生的证明······千年古县地名或以山川地理为名、或以历史故事为名、或以名人为名,各具特色。被认定为“千年古县”后,就意味着其名字不能随意更改。2010年1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指出:“地名管理应当从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并对历史悠久、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予以保护。”
“千年古县”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信息,行唐县应该以这个文化标帖为抓手,积极挖掘、开发地名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千年古县”地名文化品牌,同时还要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知度。
作为亲历者,或许是对“千年古县”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吧!
在2018年2月石家庄市第十四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2019年1月政协行唐县九届三次会议上,我都提交了《关于充分发挥“千年古县”地名文化品牌价值的建议》,就如何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宝藏,唱响“千年古县”文化品牌,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引领作用,提出了两点建设性意见。即便放到现在,我觉得也是非常适用的。
一是开展三个活动,摸清底数理清脉络。一方面开展以“千年古县”为主题的地名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发掘整理活动。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吸收社会团体、民间爱好者、热心人士参与,聘请省市行业专家担任顾问,分门别类地梳理行唐千年古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研讨活动。号召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唤起群众保护传承地名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近期和长远规划,并从组织协调、分类保护、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保障,增强工作的统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三建议设立传承保护“千年古县”传统文化贡献奖,奖励为保护传承行唐“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二是搭建展示平台,加强对外推介宣传。一方面开展“千年古县”主题交流活动。筛选具有时代特色、特点鲜明、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内容,组织一系列“千年古县”专题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通过文化交流借势宣传,进一步提升行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唤起在外发展人员的家乡情结,激发其热爱家乡、回报家乡、推介家乡的积极性。第三建议用好一个平台。充分发挥故郡考古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故郡考古博物馆,扩充藏品、充实内涵,全力将其打造成展示行唐传承千年文明、加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名片。
最后我想说的是,“千年古县”是中国的“驰名品牌”,更是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行唐荣膺“千年古县”,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2022年11月24日
作者:王 勇
来源:网易号|颖水河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汪鸿琴
校对:宋柄燃
审订:杨琪 郑雨晴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