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没什么用。喜欢文学的人认为文学有用,甚至认为文学可以改造国民性,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和灵魂,却不知道文学没什么用,只是被人吹得很玄乎,吹得很有用而已。
作家写作完全是个人化的体验,不管是写诗词还是写散文,亦或是写小说、戏剧,都在表达个人的情感,而且认为这种情感是真实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甚至有的直接表达虚幻的情感,只求陶冶性情,不一定要求读者认同。在古代,文学只是统治阶级玩弄的工具,只是用来怡情遣性,用来交朋友,甚至用文学来求得功名利禄。唐代就有行卷的风气,就是诗人把写成的诗弄成卷轴,递交给王公大臣,只要王公大臣喜欢,就可以提拔他们做官。李白就是这样做官的,却不适应官场的运作,最终被排挤出局。倘若文学作品被当成干谒权贵的工具,被当成自己怡情遣性的工具,那么文学作品也就没什么用了。文学市场化之后,很多人写作文学作品,只是为了卖钱,却并不一定为了求取功名。文学作品一旦发表,就不是作家自己能支配的了,即便作家出面解释,说自己写了什么东西,表达什么意义,也只是一种个人化的说法,读者并不一定买账。读者喜欢自己阅读,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不喜欢被人支配,尤其不喜欢作者指手划脚。一般来说,读者读到的和作者想表达的不是一回事,很容易出现误解误读,但读者就认为误解误读的是真理,自己认识的才是真切的。
读者只会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内容,而对不喜欢看到的内容却视而不见。就好像一个人看待他人,只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他人,甚至给他人做兴趣分类,认为他人具有什么样的脾气秉性,就认定了他人具有什么样的脾气秉性,而事实却不是那么回事。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容易把他人做简单化处理,看不到人性的复杂,也看不到人性的险恶。人们看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只喜欢看自己喜欢看到的东西。那么文学作品就只是调节人们的心情,让人转移注意力罢了,却不一定在描写事实。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尤其是小说和戏剧,虚构的成分非常多,但可以迎合人们的期待心理,骗人们观看,最终人们感觉上当受骗之后,已经读完了。但很多人就是喜欢上当受骗,喜欢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也就无可救药了。而文学作品本身并不具有太多的社会功能,虽然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获得一些读者,但并不会影响社会进程,也不会影响科技发展。即便科幻小说发展得如火如荼,也不一定为科学创新带来什么样的伟大影响。
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容易产生误解误读,即便很多人读了同一部文学作品,也仍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感触,还不能互相说服。虽然这种丰富的阅读体验是文学作品存在的理由,但没有这种体验,人们照样生活,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作者创作的时候会产生歧义,即便很多作者一同旅游,看了同样的山水,回来写文章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带有不同的认识和感触,就更别提读者读了之后有怎样的认识和感触了。只要作者众多,众说纷纭,就没有真理存在。作者写出来的都是个人偏见,却希望这种偏见影响读者,只要读者被影响了,就被误导了。读者有自己的见解,游山玩水之后有自己的体验,不一定非得看作者写的文章。文学作品不能传播真理,不能确定世界是怎样构成的,只是有一定的娱乐功能,甚至在革命时期有一定的鼓动性,却对社会进程影响不是很大,往往被当成宣传的工具,被当成资本赚钱的工具,被当成个人书写性情的工具,却往往忽略了真理的存在,忽略了世界的本质。很多作家不敢说真话,只是委婉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却往往如隔靴搔痒,不会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只会给文学界增添一些垃圾而已。
倘若广告词也算文学,那么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广告词不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借机出版的,即便是一篇散文,出名了也可以被称为文学作品,一篇简短的小诗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但影响力是有限的,往往不具备太多的商业元素。广告词有一些文雅的词语出现,并不能算作文学,只能算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一种解说词。倘若文学的概念扩大了,广告词也算文学,那么文学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古代的文学很长一段时间靠口耳相传,因为那些时代没有文字,影响力也仅限于娱乐功能,可以让人们获得一定的休憩,却并不具备改革社会的功能,也不具备科学的能力。
文学不是科学,文学作品只是在表达作家个人的情感和感受,甚至在表达作家虚构的故事,容易产生误解误读。现在社会文明进步了,很多人接受网络上的信息,刷短视频,而不再看文学作品了,不再受文学作品的误导了,也不再坠入作者编织的语言迷宫中晕头转向了,似乎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也似乎证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倘若未来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作家创作,那么文学就真的消亡了。文学作品本来没什么用,也不值得可惜。所谓的用处都是人们吹出来的,甚至被权力系统一手扶植,被资本运作,被个人鼓吹,当然就没有多大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