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2004年11月9日,一段偏僻的公路旁,一名女子从白色轿车上走了下来,她神情恍惚,仿若失魂一般。
但闻枪声一响,这名女子应声倒地,自此,她的生命定格在了36岁那年。
张纯如
或许没有人想到,这名开枪自杀的女子便是那个为了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张纯如。
半年之前,她还风光无限地出席各式活动,半年之后,她倒在了无人问津的偏僻路段上。
回顾张纯如的一生,难免不会让人感到唏嘘!
一、揭露日本滔天罪行,惨遭报复
1997年,美国出版社迎来了一本沉重的书籍——《南京大屠杀》。
这是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历时三年,通过各路走访和调查所写出的回忆录。
在该书中,张纯如毫不避讳地写出了日本侵华时期的重大罪行。
《南京大屠杀》所搭配的图片都是当年真实拍下的,张纯如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世人揭示了日本右翼分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大罪。
书籍一经发布,很快便在美国市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书中直言不讳的文字描述,配以露骨的真实照片,它们都给读者们带来了震撼般的阅读体验。
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多个地方便冲到了销售榜的榜首位置。
在阅览过后,很多国外的读者第一次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以高素质和彬彬有礼著称的日本竟然也曾犯下了如此滔天罪行。
由于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的舆论导向势必也会影响着其他国家。
《南京大屠杀》获得美国市场的强烈反响后,不少国家也开始引进了这部著作。
这些国家同样也鲜少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当他们的读者阅览书籍时才发现,原来二战的东方战场曾发生了如此残忍的罪行,日本右翼分子简直是畜牲不如。
二战后,日本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持,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更是从敌人变为了盟友。
当日本借着媒体舆论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本国的软实力、输送本国的“真善美”价值观时。
或许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友善而和谐的国家竟然犯下了如此惨无人道的罪行。
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他们犯下此等罪行后竟然矢口否认,公然在国际社会上掩饰和洗白自己的罪行。
对于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里图文并茂的证据,日本右翼分子竟然还敢狡辩和否认,他们宣称里面的文字描述并非事实,搭配的图片也是伪造的。
若非心中有鬼,他们为何处处狡辩?
长期以来,日本都在国际社会上塑造一种受害者的形象,他们每年还举行所谓的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日,以此来反思战争,拥抱和平。
然而,当问及他们为何被原子弹轰炸时,他们却哑口无言,似乎附加于中国身上的痛苦与他们无关一般。
一边装成受害者的样子欺骗国际社会,一边否定自己在侵华战争时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双面人”的属性显露无疑。
在《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日本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终于得以被更多的人看到,那些不甚了解二战历史的读者,也得以感受到了东方战场的残酷性。
然而,《南京大屠杀》一书虽然轰动一时,但贵为作者的张纯如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由于此书直接揭开了日本侵华时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故而使得日本的右翼分子深感不满,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对张纯如进行威胁和恐吓。
日本右翼分子的报复行为无疑给张纯如本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也为之后续的开枪自杀埋下了伏笔。
二、书写历史的笔端,记录日军侵华的事实
张纯如儿时
之所以揭露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这与张纯如儿时的经历息息相关,很小的时候,她便听到了很多有关外祖父的真实经历。
张纯如的外祖父“张铁军”曾生活于南京城内,他们一家子本来相安无事地生活着,但随着日军的到来,这种安稳生活便结束了。
日本为了占领南京出动了很多轰炸机,炮弹声在南京城的周边不绝于耳,为了逃命,张铁军便携着一家老小逃离了那儿。
相比于南京城的其他民众,张铁军一家子显然是幸运的。若他们没有及时地撤离南京城,那后面的大屠杀便会真实地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那些心存侥幸的30万民众可要遭殃了,他们本以为顺从日军便能活命。
殊不知,残虐的日军根本就惨无人性,完全将他们看成了待宰的羔羊。
据张纯如的外祖父回忆,自己撤离南京城的时间与日本大屠杀的时间仅有半个月之隔。
每每想到此,他的眼中便充满了泪水。
那日本人残暴无良的作风,终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由于是亲身的经历,张铁军在描述时显得十分生动,一旁的张纯如常常会听得如痴如醉。
从那时候起,张纯如便对南京大屠杀存有深刻的印象了。
张纯如
1994年,身为记者的张纯如十分偶然地参加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南京大屠杀展开的。
虽然张纯如从小便从外祖父的口中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但她一直都没有机会见到真实的资料。
此次展览无疑给她打开了一扇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大门。
在展厅里,张纯如看到了各种流传下来的资料,文字、照片、视频和死者的骸骨。
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程度,张纯如早有耳闻,但看到了真实的历史资料后,她还是感到了万分震惊。
她或许怎么也没有想到,资料里的那些触目惊心场面竟然真实地发生在中国人的身上。
自那时起,她便打算编写一本事关南京大屠杀的书籍。
然而,当她创作时才发现,美国的主流舆论鲜少会出现南京大屠杀的信息,很多美国人编写的二战历史甚至对此只字不提。
虽然张纯如长着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但她却是第二代美籍华裔,一直都在美国生活着,对于大洋彼岸的中国却是未曾涉足的。
为了获取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实地资料,她开启了首次中国行。
三、认真取材,细心调研
当张纯如把创作的想法告诉周围人时,他们都投以了赞赏的目光。
为了更好地完成《南京大屠杀》一书,不少美国当地的华人都建议张纯如直接到中国取材。
张纯如深知,在美国想要查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实在太难了,因为当地的主流媒体根本就不予记载,听到了华人们的建议后,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在那之后,这位完全西方化的华裔女孩将要开启一段漫长的“中国行”旅程。
虽然张家的“根”在南京,但身为新一代华裔的张纯如却对这座城市十分陌生,1997年,当她第一次踏入南京城时,身体还因为水土不服而出现了不良状况。
南京的语言、饮食和卫生等因素都影响着张纯如的调研进程。
为了获得更真实的资料,张纯如决定以走访的方式来完成此次旅程。
她先是前往当地的博物馆进行调研,然后再采访当年在南京城里幸存下来的老人。
望着南京城的旧址,张纯如的内心五味杂陈,她不惜使用了多种词汇来形容这座城市的风貌。
它就好比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在经历了无数市井生活和炮火的洗礼后,慢慢地沉淀年月。
南京是一座平民化的城市,当地生活着很多普通的市民,当他们看到了衣着光鲜亮丽的张纯如后,本能地认为她会嫌弃那儿的环境。
张纯如采访
然而,张纯如的表现却令他们出乎意料,她在访谈过程中并没有摆架子,反而以接地气的身段进行友好沟通。
南京城有很多老人往往不会普通话,张纯如在访谈的过程中显然遇到了沟通不畅的困难。
为此,她耐心地使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老人的对话记录下来。
尽管走家串巷的工作十分艰苦,但张纯如始终无怨无悔,她不断地将途中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以为《南京大屠杀》的编写提供依据。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城内也留有不少西方传教士,他们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城内惨无人道的杀戮,马吉传教士便是其中一个。
马吉传教士
当年他曾用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了日军的暴行,他留下的视频后来还得到了中国官方的采用。
来南京之前,张纯如已经与马吉传教士的儿子取得了联系,对方向她拿出了马吉当年留下的视频。
在多方人士的帮助之下,张纯如获取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更为丰富了。
张纯如在整理资料
在中国走访完毕后,回到美国的张纯如立马整理各方资料,用最严谨的态度和最真实的视角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书写出来。
几年之后,《南京大屠杀》终于亮相了。
该书一经发布,轰动一时,无数外国人都借此了解到了日军侵华时期所犯下的滔天大罪。
结语:
无论是文字还是插图,《南京大屠杀》所记载的内容都是十分露骨和大胆的。
当中不乏诸多血腥和暴力的桥段,但这些桥段都是真实存在的。
它们都是张纯如历经三年所获得的宝贵资料。
现如今,张纯如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但她留下的资料却永远地流通于世,日本右翼分子再怎么狡辩和洗白,也无法掩盖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