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短视频平台突然开始流行一首被作曲演唱的唐诗《独步江畔寻花》,这首诗是中国小学生必背的古典名诗之一,作者是唐代的诗圣杜甫。
诗歌描写的是作者春日赏花时的见闻,表达了诗人对繁花似锦的春天的欣赏之情。小时候背诵这首诗,只是干巴巴地朗读,没有配乐。
近些年不断有人为这首诗作曲,但是流传得都不太广,基本上都是当作儿歌,让小学生们自弹自唱。然而,这首被作曲演唱的《独步江畔寻花》却不知为何忽然火起来了。
出于对这件事情的好奇,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它最早是从一些音乐院校开始流行的,然后传到了短视频平台。由于其曲调欢快中带着“魔性”,所以很多人翻唱。
为什么说它的曲调“魔性”呢?原来这首诗歌开头的调子发音“古怪”,似乎在模仿一个讲方言的中年男人的口吻。而这个中年男人,就是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
《独步江畔寻花七绝句》赏析
网上有不少的声乐老师,把《独步江畔寻花》这首儿歌教给孩子们唱。不过教学开始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愉快心境的歌曲,所以小朋友们唱的时候,一定要欢快一点。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杜甫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却颇有些复杂。其实,我们小时候读到的这首《独步江畔寻花》只是杜甫创作的《独步江畔寻花七绝句》当中的第六首。
大概是为了方便教学,所以小学课本上并没有录入它的全部诗歌,只选择了第六首,这七首诗的正文与解读如下:
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诗人时常因为看到江上花开的美景被撩拨得乱了心绪。此情此景之下,他无心做事,只想找到自己的好友倾诉。
于是他整日奔走于自己的草堂和南邻的屋舍之间,去找朋友对饮。因为经常半个月不在家中,所以家里的床都空闲下来了。
其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前一首写诗人见花而喜,急着奔走相告,约朋友饮酒赏花。这一首却是写诗人见花,其实心里有一些“畏惧”,并不像表面那么高兴。
他一路歪歪斜斜地走在江畔,有可能是已经饮过了酒,带着微醺从南邻家中出来。酒醉之后,人的真实想法就透露出来了。原来他“畏惧”这个花开的季节,因为“花开自有花落时”。
他怕“花繁春将去,春去岁初增”,换句话说就是,春天预示着新年的到来,也意味着一个人年岁的增加,他怕自己衰老了。
但是第二联中,他又开始庆幸,这个时候还有诗和酒两样东西能够让他排遣春愁,不用去时时想着白头的烦恼。
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通过上一首诗,诗人解开了“畏春”的心结。此时他走到一条静谧的小道上,那里有一丛竹林,林中藏着两三户人家。
户外红白的花朵交相辉映,显得十分热闹。诗人感受到热烈盛开的繁花的鼓舞,他觉得为了报答这一片春光,他应该再去寻个酒楼,喝上几杯。
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诗接上文,诗人又想喝酒了,于是他走到了“少城”,就是当时旧成都的西城区。此处高楼林立,花团锦簇,显然是当地的一个风月场所。
他望着高楼长叹了一声,自问此时此刻到底是谁才能一掷千金,进楼与佳人饮酒、跳舞,享受盛宴呢。反正不是他,因为他当时穷困潦倒,兜里没钱。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东望少城之”后,因为穷困,诗人只能继续沿着江畔行走。此时他走到黄师塔前,东望江水,感受时光的流逝与春光的慵懒。
接着,他无意中发现了一处可以不花钱就能看的“桃花”,于是心头大喜,冲上去围着这些花朵转来转去,心想:这些花儿开得真好看啊,有深红的,也有浅红的,到底哪一种颜色更漂亮呢?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下面就来到了七首诗中最经典的一首了,杜甫沿江畔赏花,来到了一个叫“黄四娘”的人家门前。这个黄四娘,到底是什么人呢?
《读杜心解》中认为她是当地的一个“伎者”,不过《杜诗镜铨》则认为她只是一个寻常的爱花人家。不管如何,黄四娘应该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人,至少杜甫是认识她的。
黄四娘家门外小径上的花开得特别多,多到有一千朵,一万朵,把花枝都压得低垂下来了。附近的蝴蝶闻到了花朵的香味儿,飞过来嬉戏;黄莺也偷偷地在花枝上娇声娇气地啼鸣。
原来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这是七首诗中最高潮的部分,写到这里,诗人对繁花与春光的欣赏也已经到达了顶点。
其七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最后一首里,杜甫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如此“贪恋”春光。他说,不是我爱花爱到要死的地步,我只是在担心,花落之后,催老也跟着来了。
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他当时五十岁,已至半百之年,古人很多人只有活到这个岁数。
所以他一想到自己马上就满五十,心情就沉重起来了。于是他和花朵们打起了商量,他说枝繁花茂,花朵压着枝条容易坠地,小花朵们还是慢慢地开更好。
结语
《独步江畔寻花七绝句·其一》中的“被花恼”,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被花惹恼”,张相在其《诗词曲语词汇释》中明确指出:“恼,犹撩也。”
由此可见,杜甫是被那绚烂的春光撩拨得心神荡漾,近乎癫狂之境。当我们完整阅读了这七首诗后,不难发现,杜甫在目睹“黄四娘家花满蹊”的盛景时,内心情感是复杂而微妙的。
杜甫既陶醉于这春日美景的迷人魅力,又忧虑于繁花凋零后岁月催老的无奈。因此,若是单纯地将《独步江畔寻花七绝句·其六》定义为一首欢快的诗歌,似乎略显片面。
然而,正如中国古人所言:“诗无达诂。”法国作家罗兰·巴特亦曾提出:“作者已死!”这意味着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一旦创作完成,其真正的内涵与意义,往往取决于读者的解读与感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对《独步江畔寻花七绝句》的熟悉程度,或许仅限于其中的第六首。从这首诗歌的内容来看,它确实在表达作者游春赏花后的愉悦心情。
因此,当它被改编成儿童歌曲时,音乐老师强调那种欢快的演唱方式,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诗歌的韵味与深度,往往隐藏在那些未被广泛传诵的篇章之中,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