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学生在参加“魔力厨房”活动。 张静艳 摄

  劳动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及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已经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具有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也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倡导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强调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责任感、自信心、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等。比如美国的劳动教育主要采用“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服务性学习”三种方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公民认知;加拿大通过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围绕学生的“知识与理解”“思维”“沟通”和“应用”四大核心,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及培养未来负责任的公民;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劳动意识,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渗透于真实生活中,有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结。要帮助儿童通过劳动教育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合作、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环境,促进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发展儿童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劳动教育不应只是停留在书本或课堂上的教育,它的本质应是一种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对儿童进行劳动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实现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是要让孩子身临其境,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相匹配的生活技能课程。学校可以举办职业角色扮演等活动,如让学生扮演教师、警察、医生、厨师等各种职业角色,同时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给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讲解、培训、现场指导等,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体验,体会不同职业的辛苦和不易,也帮助孩子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自身兴趣与未来职业方向的探索。

  二是劳动教育可以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比如为学生开辟图书馆管理员、校园卫生守护员、餐厅帮厨员、绿化管理员等校园劳动岗位。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学业上表现并不出色、难以从学习成绩上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校园服务岗位和机会,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又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是通过家校合作,学校积极帮助家长提升育人理念,引导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如分担家务、照顾家人等。在劳动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上,家庭和学校必须形成一致的理念,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孩子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让家长意识到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是促进孩子品格养成和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重情感体验与分享,提升儿童社会意识和共情能力

  劳动情境往往也是让儿童直面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可以帮助他们习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探索倾听、表达和协商等社交技巧。劳动情境通常也不会一成不变,孩子还能在变化和变通中增强交往的灵活性,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学会关心和共情他人。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用心体验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可以鼓励他们在合适的场合进行表达与分享。

  首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亲身体验关心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孩子会或多或少在内心产生价值感和成就感,也会对他人的处境产生更多同理心,培养出更丰富的社会情感和亲社会行为。如果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请愿意分享的学生一起交流一下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不愿意直接分享的学生也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写劳动日记、情绪日记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体验和心理感受。表达自己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还可以帮助他们与人建立联结。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纠正观念上的偏差。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其次,在劳动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或体验挫折时,成年人不要过于担心或急于帮他们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项劳动任务时,会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认可,而面对劳动中的困难和失败时,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应对负面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比如,在种植花卉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子不发芽、花卉生病等问题,孩子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接受挫折,调整心态,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办法。

  开发有特色的集体劳动,培养儿童合作精神与责任心

  参与多人合作的劳动任务,有助于儿童基于他人立场看问题,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态度、情感、兴趣和行为,理解不同人之间的共通和差异,可以有效帮助儿童提高情绪管理和调节能力,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包容精神和合作精神。学校不妨开发一些有特色、学生感兴趣的集体劳动项目,比如通过项目式或小组式劳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分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和规则意识。引导儿童在与同伴和师长的沟通协作中,学会与他人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化解冲突,提升建立并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

  学校、社会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探索有时代特色的集体劳动形式,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形势,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着眼于培养儿童对劳动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和习惯。比如让学生参与现代农业果蔬花草的种植和照料,组织他们参与垃圾分类、节能减排项目和手工劳作等。在集体劳动时间中,儿童能了解自己的行动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帮助他们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并作出负责任的决定,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的成长,为未来奠定社会化的坚实基础。

  (作者系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9日 第04版

作者:丁芳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