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已经相当严峻了。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平均性别比为105.07,也就是说,每100个女性,对应105个男性。

只看数据的话,这样的比例还算正常。

毕竟,男多女少不仅仅是中国一家之困,就连国际平均值也设置在了102—107之间。



但是,“抛开现象看均值”显然是不行的。

现如今,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年华最佳的大学生群体女性比例越来越高,可相反的,医院产房中生下的女孩比例却越来越低。

新时代人人耳熟能详的“生男生女一个样”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口号。

那些曾经深受重男轻女之苦的年轻人变成了父母后,顺其自然的扛起了“生男孩”的大旗。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呢?



2024年,我国全国本科录取考生总数达到了400多万。

关于高等教育男女录取比例的问题,统计数据并不一致。

其中一份数据显示,女生录取人数为294万7991人,占总体的63%;男生录取数为173万1367人,占比为剩下的37%。

另一份数据则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表明男女录取比例为47.5:52.5,数据相对平衡。



当然,高校学生的男女比例依旧传统,理科类大学的男性占比较高,文科类大学女性占比较高,综合性大学的性别比例则趋于平衡。

但整体来看,如今的大学生比例确实出现了“女盛男衰”的景象。

所以,这项数据的出炉,也让不少专家学者表示:这说明女性在学业和社会中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对构建健康的性别社会有极大的好处。

但是,在新生儿市场上,男娃明显更受欢迎。

2021年最新出炉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国的新生儿比例为112:100。



魔幻的来了。

根据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在生二胎的时候略有下降,为106。

但是,接下来,三孩的性别比却直接到了133!福建、安徽、湖北等地更是升到了160以上。

到了四孩更是不得了,福建、上海的性别比居然飙升到了200以上。

也就是说,每降生一百个女孩,相对应就会有200个男孩降生。

可大家也都清楚,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人为干预,新生儿男女比例应该是就算达不到五五分,差距至少也不会超过10%。

如此悬殊的数据,说明了一个真相:有人在“拼儿子”。



众所周知,在中国,未出生的胎儿,在法律上是不具备生命权的,这也是母体被允许“停止妊娠”最重要的条件。

但是,当胎儿脱出母体,呼吸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口空气之后,他就拥有了生命权和法律赋予其的一切“人”的权利。

这个时候再伤害其性命,就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现代法律的刑事处罚。

但是为何在70多年后的现代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依旧如此明显呢,甚至可以说,越来越明显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我们能从各省的男女比重中能窥得一点。

从普查结果来看,全国的性别比在105,以此作为平均线,在平均线以上的省一共有11个。



其中,北方省份2个,分别是天津和新疆;南方城市有9个,浙沪、云贵、两广地区纷纷上榜。

可见,在生儿生女这方面,南北方的差距可以说是肉眼可见。

南方城市,尤其在福建、广东这些省份,传宗接代的相当强,传统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而传承的力量,同样巨大。

因为最初,这些省份经济还未攀升时,家庭生活多靠出力赚钱,彼时的劳动力就变得格外重要。

所以那时不仅要生男孩,还要多生男孩,这样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生计才能被保障。



而后,沿海省份飞速发展,传统观念却依旧根深蒂固,家族中“先富带动后富”的情况屡屡发生,男性依旧是财产和地位的主要继承者。

因此,如果不生儿子,不仅“对不起列祖列宗”,还有可能保不住家业和地位。

不管是深入人心的思想观念,还是不得不争的利益分配,都驱使着人们不得不拼一个儿子。

久而久之,大家或许已经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要生儿子,但思想已经烙印上了“生儿子”的概念,就像电子产品出厂前被植入的初始程序一样。

当然,这类现象在南方常见,也并不说明北方就不发生这样的情况。

男女比例失衡现象是社会问题,重男轻女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形成已经几千年了,工业水平一般的年代,身强体壮的男性是优势,女性的付出则处于“半隐藏”状态,所以会产生“重男轻女”的思想。

到了现代社会,工业水平飞速发展,逐渐由体力社会转为脑力社会,女性才有了更多的机会。

再加上我们国家很早就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早早解放了女性生产力,才获得了如今更好的性别环境。



可即便如此,现实情况还在告诉人们,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依旧是有难度的。

这种难度不仅仅在社会上,也不只体现在校园、职场和人际交往上。

看看身边已经有孩子的家庭就知道了。

一对夫妻打算要娃,一胎如果是女儿的话,那要二胎的可能性非常高,美名其曰凑个“女子”字。

但是,这是个“谎言”。



如果第一胎生了个儿子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独生子女,即便打算再生一个,想法也不会那么强烈。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很多事情都有了可以解决的空间,但物理上的困难可以解决,无形的传统思想却牢牢缠绕住了每一个人。

简而言之,就是当下人们对性别的观念,没有追上科技的发展。

这导致生活再便捷、物产资源再丰富,也不可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男女比例失衡,恶果渐渐显现,首当其冲的就是婚恋问题,其次就是性别对立。

高出女性三千多万的男性数量,如何解决?

家庭男女分工出现矛盾,离婚率攀升,如何降低?

彩礼嫁妆频频被讨论,冷静期从不被接受,如何缓解?

还有,一般情况下,网络掀起性别对立争端的话题,最初都与性别没多大关系,但最后为什么都能拐到“男女”问题上去呢?

说到底,社会现象环环相扣,结合起来是一个巨大的圆圈。



现实生活中因性别问题产生矛盾,导致通过网络大吐苦水的人越来越多,情绪激荡下,男女矛盾愈发尖锐,恋爱、婚姻话题被反复鞭笞,生育率连年下降,未免不是有这方面的影响。

不过,鉴于目前的环境,不能草率的下结论说是“性别比失衡”导致了这一系列的影响。

只能说,这个圈内只要有一环出现了问题,所有的话题都会被辐射到。

关乎男女的政策看似高高在上,与普通人没什么大关系。

但从如今“性别对立”、“男女矛盾”、“婚恋危机”成为网络上的流量密码就知道,这已经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了。



更何况,男女平等问题并不仅仅只关乎女性。

流传至今的男耕女织,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改变?这都是亟需讨论和解决的事情。

人们在网络上的戾气,相信不是单方面的发泄,更多的是愤懑,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似乎和真实的世界出现了冲突。

既然曾经的故事已经发生,现在的读者就不可能改变结局,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至少,未来故事的结局,是由如今的主角书写的。

参考资料:

1、九零姑娘:《幼儿园都是男宝,大学校园都是女大学生,这是当下发生的反常一幕》

2、中国信息报:《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

3、马江博的趋势研究:《怎么现在都是小男孩?我研究完发现真相比感觉更魔幻》

*文章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又又双

编辑:一乙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