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是中国人的信仰。而要说国人讨论热情最高的话题,则非“国际政治”莫属。
从安倍遇刺到俄乌战争,从“突围论”到“大棋论”,再到“文明的冲突”、“大国争霸”,国际政治不仅成为茶余饭后最大的谈资,其激烈程度也到了割席断交,乃至拳脚交加的地步。
然而,大多数人对国际政治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层次。身边的政治争论也充斥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等传统权斗思维,与现代政治文明理念格格不入。
哲学家邓晓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民间有不少谋略家或军事家,高谈阔论的都是“赢”和“霸”的良策。但是从他们嘴里听不到公平和正义、人道和权利,也听不到人间的疾苦、价值和文明。
国人对世界政治的看法总是陷入“丛林思维”,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1.转型太快
清末以来的百年屈辱史,使中国由传统的“天下朝贡”体系,被迫转入现代国际政治体系,这个转型太快太猛,我们的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加之西方意识形态的裹挟,于是“强权即公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成了很多人眼中国际关系的代名词。
2.不良舆论传播
网络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常常受国际媒体的影响走向极端化。加之某些舆论领袖为了谋取利益或转移焦点,积极传播各种阴谋、仇恨言论,导致缺乏分辨力的民众对丛林思维趋之若鹜。
3.缺乏系统学习
除了思维惯性等原因,即便真正热心政治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国际政治”其实是一门需要专门学习、训练的科学。它只有百年的历史,却要解释上千年的人类政治。倘若单一依靠某国、某时代的视野,比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传统经典,都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具体到那些愿意深度思考“国际政治”的中文读者,还必然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该学科的诸多理论、范式、方法,几乎都源自米尔斯海默等外国学者,理论门槛极高,案例也缺少“中国特有的问题意识”。
在国际政治的江湖,有三种理论范式一直争议不断:康德的自由主义、米尔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杰维斯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绝大多数国际政治专家都认为,三大理论难以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但唐世平教授却成功将三大理论融会贯通,对人类政治的历史阶段提出了统一性的解释。学者斯特林·福克说:“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基础。”
“丛林思维”的后遗症之一,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等简化、极端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