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讲雪崩
讲述:秦显章/整理:刘光福

谨以此文献给1973年“02·28”雪崩现场所有抗雪救人、军民抗雪救灾的全体指战员暨干部群众

——题记

点击进入:前言、第一章——第六章



七、含泪高呼毛主席万岁

2024年11月3日,《雪域老兵吧》刊发了题为“1973年边防某团六连遭遇雪崩浩劫,亲历者讲述惊心动魂的过程…”。11点24分,《年楚河记忆》群友申学银同志在该群写留言:“谢谢刘光福战友的报道!我曾经也是独立六团的兵。驻防西藏日喀则定日县三营。雪灾发生期间已调分区后勤部战勤科,为救灾间接做过一点事。我的战友秦显章到现场参与救援。也许他能提供一些情况。”随后申学银同志将秦显章同志的联糸电话号码告诉了整理者。

11点50分,整理者拨通了秦显章同志的电话后,开门见山的说是申学银同志告诉了你的电话号码,并自报姓名,作了自我介绍,需要求征的事宜。尔后,秦显章同志说:“我与申学银都是1968年入伍的老战友、老同学,籍贯,四川省邻水县人。入伍后他分到独立六团三营,驻在定日县。我分在团特务连,住在荣哈,特务连与团部驻在一起,各方面都优于边防一线连队。于1973年4月退伍返乡。”

秦显章同志说:“老战友呀,你有所不知,回想当年在西藏吉隆县马拉山上撮雪的艰难程度,那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真是风刀霜剑严相刺,那个雪风吹来象刀子在割脸上的肉一样痛,戴着皮帽与戴的单帽一样凉爽,穿一双毛皮鞋象穿一双半胶鞋一样,同样僵脚。黑眉毛变成白眉毛,有胡须的人都成为白胡子老头,现在想起来都打冷颤,一言难尽。我因撮雪两、三天后,因高山反应太严重,连队领导才免去我上山撮雪,虽然因病不能上山撮雪,在养病期间,连队安排我去电台当摇机员。”



1973年2月上旬以来,西藏日喀则地区普降百年不遇的大暴雪,从日喀则地区边境县的亚东至定日县、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吉隆县到扎东县至偏吉草原,覆盖了整个后藏,造成了重大灾难和影响,群众的牛羊冻死四十多万头(只)。

从日喀则通往吉隆县海拔5000多米的马拉山公路,在上年度提前封山,后勤保障物质还未运送至边防部(分)队,致使原边防独立某团后勤主(副)食仓库见底,各部(分)队燃料即将用尽,卫生队药品短缺,加上雪崩浩劫,真是雪上加霜。上级得知独立某团指战员、吉隆县人民面临的生存困境后,下令独立某团在7天内务必打通马拉山公路,给吉隆驻军指战员及地方人民群众运送物质。

1973年3月初的一天早餐后,某连驻地紧急集合号声响彻营区,集合后,连长叫大家带上铁锹和十字镐,前往马拉山清除公路上的积雪,开始,大家没问为啥来撮公路上的积雪,因为军人嘛,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挖了很久,大家都又冷又饿又累,渐渐地就慢了下来。指导员陈国德说:“六连驻地遭遇雪崩雪灾,连队住房全被埋葬了,大家要加油撮雪”。现在惟有一条生存之路:就是打通马拉山冰雪封堵的这条公路,让上级运输部门把军需物资送到团里。战士们一听,啊!顾不得冷、累、大家拼命挖冰甩雪,没有一个人慢下来,大家心里只想尽快打通公路。

那天因紧急集合,个别战友皮帽都没戴,指导员也就是戴了一顶单帽。马拉山上气温大约是在零下二、三十度左右,特别特别的冷,虽然大家拼命干,也没有挥汗如雨那回事,而还是冷得不得了。陈国德指导员脸部冻得铁青,耳朵冻成了灰色。聂勋志一看他那模样,知道他已冻伤了,他赶紧把自已的皮帽揭下来戴在他头上,聂戴着指导员的单帽继续干,和大家一起拼命地挖,有一个多小时,聂只觉得耳朵火辣辣的痛,再过一阵,不痛了,没有了感觉。忽然,吴明万朝聂喊道“勋志,你的耳朵遭了(吴明万因前往团轮训队途中雪崩路断,随炮连返回抗雪救灾现场,回到五连)。”聂一摸,像冰块一样的梆硬。吴说:“别再摸了,再摸就摸掉了”,吴又赶紧揭了自已的皮帽戴在聂的头上捂住耳朵。过了大约半小时,聂的耳朵才有感觉了,就象全是针扎满了整个耳朵似的,钻心的痛。一个多星期后,聂的耳朵掉了一层厚厚的皮,又白又嫩,象个怪物耳朵。

特务连、机炮连将六连烈士运回荣哈安葬后,团里又集中团机关及直属连队指战员调谴到马拉山公路撮雪,施文坚团长亲临马拉山指挥。在那段日子里,战友们的双手背、手掌、手指、脸上,沒有完整的皮肤,红一团,紫一块,不是裂开的大小口子,就是红肿的冻疮,手上、脸上一直飞着亮皮皮,手上、脸上的皮子脱了一层又一层,尽管冻疮膏涂抹一层又一层,也无法保护好完整的皮肤,洗脸根本不能用毛巾洗脸,只能用手掌窝窝的一点水轻轻地往脸上沾一沾,还不能用力搓洗脸,否则,有损飞起的皮子而疼痛难忍……。

与此同时,团首长指令后勤处何学平同志备足油料,带足干粮,驾驶东方红28型轮胎式推土机前往马拉山公路推雪(何学平1965年12月从四川新津县入伍,分配在江孜农场当拖拉机驾驶员。1969年12月农场移交给53师炮团,何学平同志调往日喀则军分区“五.七”农场。上级给162团配属一台28型推土机有5、6年了,无人驾驶。1971年底,日喀则军分区调何学平同志到162团任专职推土机驾驶员)。何学平同志带着团首长赋予的使命,单枪匹马,驾着“铁牛”,开足马力前往马拉山,力争按时推除公路上的积雪,昼亱工作,实在疲惫不堪时,就在驾驶室背靠座椅,闭目养神一会儿,推土机又不能熄火,夜深听着发动机马达声、轰隆隆的排烟噪音声、狂风呼啸声、豺狼群的嗥叫声,根本睡不着覚。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抓雪吃,那个滋味终身都忘记不了。灾后总结时,何学平同志荣立三等功一次(笔者于2018年4月曾到新津县与何学平同志一道聊过马拉山摄雪的事宜,他说:“在马拉山推雪那几天的滋味,我一辈子都忘记不了。上级叫七天撮通,我心想,70天你都难撮通,前面撮了,风一吹,后面又堵了,白天撮一段通了,第二天你去看,又堵了,真是活见鬼”)。

尽管团领导班子同心协力,从团领导到基层干部战士,司、政、后三大机关,还有特务连、机炮连、五连、轮训队,每天两、三百名指战员上马拉山撮雪(团机关及直属连队除执勤值班人员外,全部前往马拉山摄雪),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天最多撮一、两百米远的距离,然而还是前功尽弃,由于马拉山风大,加上一日多变的天候,第二上山去一看,昨天撮通的路段,被狂风将山冈积雪铺天盖地将公路覆盖堵塞;白天不飘雪,晚上就下雪,任何人也无法抗拒自然风雪带来的灾难。要想人工打通公路上的积雪,可以说是很艰难的。



西藏軍区收到日喀则军分区关于《独立六团遭遇雪崩的灾情》报告后,军区党委、首长高度重视,从司令部抽调一名副参谋长和一名同志,从政治部群工部抽调一名干事。成立了抗灾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由司令部郭映绪副参谋長任领导小组长(独立六团的前生~162团在昌都军分区驻防时,郭映绪就是昌都分区司令员,后任西藏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長),从林周农场抽调支援抗雪救灾推土机两台,西藏自治区抽调三台车辆支援抗雪救灾,其中两台装运推土机重型车辆,另一台解放牌汽车装运推土机油料和推土机的零配件等。郭副参谋长带着军区党委、首长的关怀,率领司令部管理处一名同志及有关人员先行一步,向独立六团驻地吉隆荣哈前行;政治部群工处群培(藏族)干事随后,与2台运载履带式推土机驾驶人员和运送油料车一道,前往馬拉山推除公路上的冰雪,为汽车运送物质前往吉隆县扫清阻断交通障碍,尔后前往敏村八号沟六连驻地实施抗雪救灾。

西藏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郭映绪率领抗雪救灾指挥部人员前往灾区~吉隆县敏村八号沟抗雪救灾,因马拉山公路凝结冰雪太厚,小车在馬拉山受阻,不能前行,停滞于兵站。因高原感冒转为肺水肿的傅建勤,系甘肃省静宁县雷达公社人,1969年12月入伍后(入伍时小儿子不满一岁),系西藏军区司令部管理处一食堂副班长,随军区郭映绪副参谋长前往灾区途中,因马拉山兵站驻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恶劣,患高原感冒引起肺水肿,兵站医疗条件有限,在送往日喀则陆军第八医院途中不幸病故。指挥部人员不得不返回拉萨。尔后将傅建勤遗体运回拉萨,停放于司令部小车停车场前面,安葬于拉萨西郊烈士陵园。

从日喀则通向吉隆沟的马拉山公路积雪,白天挖通一段公路,晚上刮大风,又把山冈上的积雪吹到撮通的公路上,自然灾害难以抵御,车辆在短期内无法通行。驰援马拉山的一台推土机误入歧途坠入佩枯措湖底。独立六团不得不将马拉山大雪封堵与撮雪的实际情况;团所属机关、部(分)队物质、药品、燃料以及吉隆县人民生活等物资告急,如实呈报给上级。

〖2024年12月29日,《雪域老兵吧》刋发“缘分!我联系上雪崩浩劫中的幸存者石生书,听他讲述当年的故事”一文后,四川读者周茂写留言:听我师傅潘鹰老兵说过,“2·28”雪崩后,汽车独立二营也曾奉命令派车到吉隆参加救援,后因马拉山公路上积雪太厚无法翻越,才返回日喀则。〗

【上世纪六、七年代,马拉山建立有一个小兵站,主要是为往返扎东县及边防五团、吉隆县及162团,从吉隆前往聂拉木县樟木;定日县长所等地运送物质的车辆驾驶员、往返军地人员食宿的小兵站。兵站驻地海拔5000多米,气候极端恶劣,各方面条件有限。】

“西藏军区将独立六团雪崩雪灾情况,马拉山公路被大雪封堵,军区抗雪救灾指挥部一人在驰援途中遇难一人;推土机一台坠入佩枯措湖并罹难两人;撮雪七天也无法打通公路受阻的实际情况和军民面临食物、燃料告急等情况,综合逐级上报至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此次雪崩雪灾惊动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震惊了中央首脑机关和三总部,并引起了高度重视。”“由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亲自给内地某空军部队下达空投物质任务,同时电告西藏军区”。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西藏军区首长担扰内地空军部队飞机飞往西藏吉隆县边境空投物质,一是西藏喜玛拉雅山脉冰峰雪岭林立,正值冬春季节寒流影响飞机飞行;二是在中(国)尼(泊尔)边境稍有不慎越境而影响国际声誉,有另选运送物质之意图,並电告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复电说:“我救驻防西藏边境部队的指战员和人民群众”。

西藏军区接到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通知后,就空投物资事宜召开了专题会议。当时在西藏主管航空方面的是驻藏空指的侦察科,由他们汇报空中的情况。拉萨空指侦察科参加会议的是蒋参谋(上海人)汇报时说:“首先提到尼泊尔政府要派飞机前往我国参加抗雪救灾驰援工作,中国政府表示谢意沒有同意”。“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二等秘书通告尼方称:‘中国飞机运送救灾物资期间,在中(国)尼(泊尔)边界上空盘旋时,可能会越界至尼方’”。“西藏军区司令部侦察处张胜利参谋参加了会议(曾任162团警卫班长,后调日喀则军分区司令部管理科,尔后调西藏军区司令部侦察处工作)”。

自2017年5月以来,关于1973年3月从内地空军部队执行飞往西藏吉隆边境空投物质任务究竟是那一支空军部队说法不一。有说成都空军部队的,有说兰州军区空军部队的,有说湖北某空军部队。

但是,现在又能否从秦显章同志讲述1973年3月内地空军部队在吉隆空投物质“标识文字”中能否有点眉目是那支空军部队呢?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原独立六团党委接到上级空投物质的通知后,团领导召开司政后、特务连专题会议,特别强调地面通讯联络要与天空通讯畅通,确保空投联络万无一失。通信股黄文学参谋到团卫生队看望时任特务连电台徐文贵技师(徐技师休假归队途中车辆在佩枯错湖畔公路积雪厚实无法行驶,乘车所有人员徒步行至马拉山兵站,所有人员双脚不同程度冻伤入驻团卫生队治疗),黄参谋一是看望徐技师双脚治疗情况;二是将上级空投物质通知及团党委会议的要求,特意告诉了徐技师。“人贵有自知之明”。徐技师心里也明白黄参谋去看他时言喻意思,徐技师当即表示:我作为电台技师,为保障电台畅通尽职尽责,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请黄参谋放心,並向团首长报告,我就是拄着拐杖,跛着脚也要到空投现场,保障地面与空中联络万无一失。

独立六团于1973年3月某日接上级通知:拟定接收空投物质各项准备工作。上级向团里下达了空投物质电台联络频率及联络方式…,团里向上级报告了空投地点及标识。随后六团在荣哈一开阔地方,用红布与白布摆设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十字”架作为空投标记。当时团里红布不够用时,驻地老百姓自觉将家里带红色的氆氇、布、衣服、红色腰带都捐献给了部队,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向上级报告了准备工作情况。

1973年3月,一天上午(年代久远,具体日期记不清楚),吉隆上空,艳阳高照,天气晴朗,无风无雪。特务连袁玉光指导员、电台徐文贵技师拄着拐杖到空投现场,连队搬运一部电子管老式大“八﹒一”电台,天线一套器材、地钉等设施设备100多斤重;马达是“60”1型的,秦显章和另一名同志负责摇马达(后来才用的晶体管小“八﹒一”小电台),确定架设电台方位,调试频率,一切准备就绪后,向站立在电台旁边的总指揮施文坚团长报告:“通訊联络调试工作,一切准备就绪”。

秦显章同志恰遇是空投物质期间在电台值班,只管保障电台有足够的工作用电,绝不能马马虎虎而影响飞行员与地面联络。团首长为与上级保持通信畅通,施文坚团长及其他团首长站立在电台旁边;还有机关人员,值属连队人员依秩序站立在电台旁边。指战员们盼星星,望月亮等候飞机的到来。

不一会儿,按约定时间、联络方式,飞机飞抵荣哈上空。指战员们听到天上的飞机声音,人们不约而同仰望天空,当看到飞机时,人群里不知是谁鼓起热烈的掌声,随后人们都鼓起雷鸣般的掌声,呼喊口号:热烈欢迎内地空军部队的飞行员首次飞越雪域高原海拔万米以上高空,到边境县辛苦了!

飞机盘旋第一圈时,地面电台频道收到飞行员向地面报告:“我发现地面指示目标”,尔后盘旋飞走了。

飞机盘旋第二次飞回地面“十字”架上空时,地面电台频道收到飞行员向地面报告:“我受党中央毛主席、国务院周总理委托,向7896部队全体指战员表示亲切慰问,你们辛苦了!”又盘旋飞向远方。当地面人员听到飞行员转达党中央毛主席、国务院周总理亲切慰问的声音时,所有在场指战员很激动。这时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出生入死、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堂堂七尺男子汉和施文坚团长,旁若无人的热泪盈眶,老泪纵横,含着热泪的哭腔断断续续的喊道:“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尔后在场的指战员们由笑声、掌声转变为哭声,哭着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声音在吉隆县荣哈大地回荡着,响彻云霄,传递到空投物质的飞机上。

飞机盘旋第三次飞回地面“十字”架上空时,电台频道收到飞行员向地面报告:现在开始工作、而后源源不断投下主(副)食、固体燃料(化学品)、药品、被装等大量物质。投完物质后,飞行员向地面报告:“投放物质完毕,再见7896部队全体指战员”。地面指战员不约而同的高声喊道“感谢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上级领导对西藏边防部队指战员和驻地群众的深切关怀和爱护,向你们致敬!”

当时团里只有一台汽车,又无汽油,驻荣哈部队人员搬运物质一下午,直到天黑才搬完。包装大米麻袋上喷有“川粮”二字的墨迹都未干,还粘糊衣服;固体燃料有拳头那么大,可供一个班煮一顿饭吃。

此次空投,急时缓解了独立六团指战员和吉隆县人民群众面临饥饿、病员无药品、各单位无燃料困境的燃眉之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西藏边防部队指战员和驻地群众的深切关怀和爱护。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刘光福:籍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72年12月入伍,在西藏日喀则边防服役16个春秋,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职干事,连政治指导员,驻岗巴县56206部队副部队长转业返渝。转业就职于重庆市石柱县建设银行支行至光荣退休。“青春无悔、赋闲怀旧”,律诗、随笔等“思念战友,追忆边防”的真情流露,被军地友人广泛称赞……


作者:刘光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