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使至塞外

文/张小芳

从乌兰察布回来后,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调试自己的心情。

旅途中的场景不断在脑海闪现,当驱车行驶在广袤无垠的草原,旷野的风吹拂过脸颊,现实同梦境不断重叠,我和乌兰察布就共同拥有了一个平行时空的乌托邦。

乌兰察布市地处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在历史上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汇交融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气势磅礴的塞外风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旅客来到草原感受体验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的地域特色。

01

边塞阴山风采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弯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曲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也将阴山这条横卧在内蒙古中部的巨龙带到了世人面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判别一座山在地理图册上所占篇幅,不在其巍峨或是险峻,连绵起伏或是峰峦重叠,而是看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价值。

有学者曾将中原喻为舞台,将阴山喻为帷幕,许多北方民族都从这帷幕之后进入中原舞台,上演了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剧。


车行驶进内蒙古边界,我们一行几人沿着古道从南到北,从敕勒川的远处,驶向那道莽莽苍苍的山脉。山风猛烈,顺着山坡呼啸而来,在耳边发出一种尖锐的声响,就连树木和野草也在山风里震颤、飘摇。

下了车,我们停靠在路边,极目远眺,自西向东,山脉连绵不断,以一种奔腾的姿势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荒野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亲切与粗旷的和谐。

这就是那座令人神往和敬畏的阴山啊!

我们摇头叹息,又无端感慨,它多像一首磅礴的诗,饱含深情,且歌且咏且苍凉;多像一曲绞长的蒙古长调,在琴弦上震颤而出,有苦难,有悲伤,有久久散不去的烽火硝烟;这塞北蒙古高原上静静横卧的阴山山脉,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史书长卷,镌刻着游牧、狩猎、金戈铁马、日月星辰、繁衍生息……

近距离望向那幽深的山谷,眼前仿佛出现了万马奔腾,厮杀鸣叫声自泠冽寒风中渐行渐远,谈笑间历史便翻阅了新的一页。蓦然回首,王昌龄泼墨挥毫写下不朽名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伫立在朔北的风中,敕勒川上的古朴歌谣,粗犷又深刻,雕刻出千百年来对敕勒川的向往与想象,念往昔,金戈铁马已成历史,唯有敕勒草原在今天仍旧一岁一枯荣。

02

探索火山奇观

抵达乌兰察布这天,玻璃晴朗,橘子辉煌。

深邃而纯净的天空,如同无垠的海洋倒挂在天际。在北方的广阔大地上,从夏末至初秋,每一个村庄都富可敌国,每一棵树都是黄金之树。

乌兰察布一词源于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口”,有着6000余年的文明历史,是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草原丝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察哈尔文化和杜尔伯特文化。

而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便是我们此行最重要的一站。乌兰哈达火山群被誉为天然的“火山博物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境内火山地貌景观丰富,分布着30余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火山堆、火山口等,也是蒙古高原南缘至今发现的唯一全新世(距今1万年)有过火山喷发的火山。

我对于火山的想象和了解,始源于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探险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阿克赛和向导汉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在地底经历了一场奇幻冒险。火山口是否能窥探到裂缝和通道?是否真如书中所述有金矿、钻石或是恐龙蛋,怀揣着种种疑问与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了乌兰哈达火山群脚下。


一进入景区,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堆放整齐的“玛尼堆”,古老的游牧民族信奉万物有灵,石头同样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载体,正如自行叠放祈福,就能获得“神灵”的庇佑。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广袤无垠的高原上玛尼堆簇拥而成,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与沧桑,镌刻着人们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气氛使然,我与友人索性入乡随俗,捡起一块块粗粝的石头,学着周围人的样子,动手堆砌出一个个小小的玛尼堆虔诚许下心愿,祈盼来年生活幸福、万事顺遂。

深入草原腹地,我们距离火山口也就越来越接近。一座座火山拔地而起,威严地矗立在辽阔草原之上,宛如来自远古的神秘使者,静静诉说着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巨变。

形态各异的火山群中,6号火山是我近距离观察感受的第一座火山。它位于草原主干道旁边200米左右,熔岩穹丘,迎面是红色的粉末岩,背面有黑色的碳化岩,透过这些沉睡的岩石,不难想象数万年前火山喷发时的威力何等巨大。如果稍加留意,在一些砂砾中,还会发现一些闪烁着金光的七彩石。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七彩石补天,是不是这样的七彩石?火山喷发时熔岩的温度有多高,在这些七彩石中或许能够得到答案。

从高空俯瞰,被大肆挖掘的6号火山“南炼丹炉”犹如抽象的艺术品,在低缓的草原上傲立,坐观沧海桑田。

遥想万年前火山爆发的壮烈,大抵也是同样孤掷一注的地动山摇。通红的岩石被推到高空又疾驰落下,在空中留下一道道火红的划痕,地球血脉喷张,岩浆如同怒涛般蔓延,吞噬周遭的植被和岩石,瞬间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只留下一层层坚硬的黑色岩石盘踞大地。当你登上火山之巅,便可以从中触摸到地球最原始的脉动,感受到地心深处的热浪与力量。

除却感受万年前的地动山摇,6号火山脚下,如今也成了游人们拍照打卡的首选地。游人身着宇航服,站在火山口边缘,眼前是荒芜的地貌,脚下是岁月留下的黑色火山石,远处是辽阔壮美的火山,张开双臂仿佛就拥抱了整个宇宙,也许千百年来古人所畅想的天上宫阙,就是眼前这般模样吧。

脚步丈量过残缺的六号火山岩地,方觉人类渺小如尘,与火山的寿命相比,人类的生命不过是一个瞬间。蹲下身捡起一块形状不规则的黑色碎石,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链接与归属,也许多年居于城市的烟火霓虹之中,使我们几乎忘却了,在生命最初的起源,人类本就属于山川草木、日月星辰。

暮色渐晚,落日在天边揉出一团梵高图画中的橙黄,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草原热烈的香气。环望无垠的原野,火山口与天际线交相辉映,苍茫和沉寂笼罩大地,脚下的黑色岩石正是时间凝固的诗行。

徒步穿行于浩瀚之中,我的心体会到了乌兰察布馈赠的,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自由。哪怕只是一次萍水相逢,我也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拥有了一个可以窥见地心,重看世界的珍贵瞬间。

作者简介


张小芳,河南济源人,文学爱好者。供职于济源北斗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