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喜庆的氛围愈发浓郁,走亲访友也成了节日里的 “必修课”。然而,在这欢乐团聚的时刻,传统中国式的一些逗弄孩子的方式,却可能暗藏 “伤害”。

身为父母一定要擦亮眼睛,出现这6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果断站出来挡在孩子身前,【霸气护崽】。

自我牺牲式教育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爱吃/你吃吧,多吃点,我这里有,我能够得着。”这种自我牺牲式的亲子沟通,无形中会给孩子套上“恩情债”的枷锁。

对于一些敏感型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早早地感受到:TA是在故意将这些东西留给我吃,让孩子产生罪疚感。


AI生成

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影响是:将来即使长大成人,离开长辈独立生活,内心深处仍会被这份儿时的 “亏欠” 羁绊。也会为了向长辈认同,而自感【不配得】更好的生活,降低幸福感。

每一次想要犒劳自己、追求更好生活时,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浮现长辈那 “省吃俭用” 的模样:“他们(长辈)过得怎样?他们有这些吗?我是不是应该及时行孝?”

长辈这么做没有恶意,只是他们经历过饥饿的年代,物质匮乏的记忆已经根深蒂固,因为没有什么比吃不饱饭更令人难过的事情了。



家长可以这样应对:“爸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用这样让着孩子。/(主动夹菜)你们也吃,你们含辛茹苦照顾小的,我贴心照料你们老的,咱们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感觉可真好。”

强迫孩子站队

“你喜欢姥姥还是奶奶?/奶奶好,还是姥姥好?/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类似这种两难的二选一问题,会令孩子感到十分为难,无论孩子选择站哪一方,都会得罪另一方。

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影响是:孩子会将儿时的经历内化为自己的人际交往模板,在未来的关系中,也会选择站队,无法在关系中应对复杂的情况;采用是非对错,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的【二元化思维】,在决策中容易出现极端化的判断。



其实,每个人都有被认同、被理解、被肯定的需求,长辈除了逗弄孩子“看童言无忌的笑话”之外,也隐藏着个人的需求。

家长可以这样应对:“他(孩子)呀!在家可没少念叨姥姥/奶奶,总说您给的/做的/家里的......好看/好吃/好玩,这不我们一忙完就赶紧回家来了。”

无底线地恐吓

“如果爸爸/妈妈/姥姥/奶奶......离婚了/不要你了,你怎么办?你跟谁?”直到把孩子逗弄哭,然后再笑骂:“傻孩子,都是骗你的!”

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影响是:安全感降低,可能时刻担心家庭会破碎;产生分离焦虑。会对旧物产生依恋,即使坏了也不舍得扔掉;在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产生依赖,渴望融合,无法在享受亲密的同时体会独立。


AI生成

家长可以这样应对:“谁不要你了妈妈/爸爸也会要你,谁不要你了,我就跟着你去找TA!我们这么可爱的孩子,谁能舍得不要呢?”

以年龄区分对错

“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妹妹/你怎么能和弟弟妹妹抢呢?/哎呀,你应该照顾弟弟妹妹。”

不仅是春节,在假日聚会少不了孩子们相聚,当孩子有冲突的时候,不问青红皂白先拎出来【年龄较大】的孩子批评、指责、惩罚,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在孩子的眼里,没有大小,都是孩子,为什么受罚的必须是我?

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影响是:做事畏首畏尾,尤其是在关系中,合作中,总是因为担心自己犯错而不敢放开手脚,也会令孩子感到厌恶,产生逆反。


AI生成

在传统观念里,认为年龄大的孩子照顾小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来没有考虑过:TA也是孩子,也希望能依赖,被照顾,而不是变成照顾者。

家长可以这样应对:将孩子拉到一旁,悄悄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没有错,并不是你让弟弟妹妹......你当时一定很为难吧?或者是来不及反应?”

接下来,耐心听一听孩子叙述事情的全貌,并且对孩子的遭遇表示理解。

不尊重孩子的物权

强迫孩子分享,或者逗弄孩子想要某物。

“玩具借给弟弟玩一会儿怎么了?/吃完了不能再买?/别那么小气。”这种尴尬的场面,别说孩子,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不舒服。

强迫他人分享,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物权的无视。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时代不同造成的个体价值感差异:在以前生产力不发达,亲朋之间联系紧密,以应对各种危险;现在个体可以不依赖任何人独立生活,个体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重视自我的感受。

另外,在“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孩子就要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意见,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也会导致对孩子物权的不尊重。


AI生成

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影响是: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边界感淡薄,变成老好人;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无条件分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一旦忍耐度达到了阈值,内心会产生很多冲突;即使自己表达维护利益的愿望,也会被他人认为“小气,抠门,不懂帮助别人”。

被别人捆绑在道德柱上“用刑拷打”绝对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情,一边是道德:如果我不这么做,就是个坏孩子;一边是自己的利益:如果我这么做,自己会非常不情愿。

家长可以这样应对:“自己的东西自己说了算,如果你不想分享,也没关系,没有人能强迫你必须怎么样。”

成人的世界还有人情往来,维护了自己的孩子,你也可以表示带亲戚家孩子去“买新的”。

把丑事当作笑话

“小时候在我家,你还尿床/打翻饭碗/弄坏花盆/拔掉鸡毛......”成人将孩子的过去的丑事抖露出来,当作笑话一样消遣,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对孩子价值感的漠视。

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影响是:自尊受损,因此焦虑、抑郁,信任感降低。也可能被激怒,用攻击性的方式表达愤怒,下次再遇见自己感到尴尬的事情,会选择主动逃避,撒谎,拒绝承担相应责任。

成人认为的玩笑,在孩子眼里或许是“无情的嘲笑”,是故意让我出丑。


AI生成

家长可以这样应对:发现聊天话题不对,及时制止“过去的事儿,咱就不提了,孩子长大了,也要脸面,这个话题可能会伤到孩子。”

结语:家长能在这些令人尴尬,甚至难堪的场景中站出来,每一次合理而勇敢的应对,不仅是维护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是向孩子展示了“应对复杂人际交往的模板”。这些模板会被孩子看见,内化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型,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作为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