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老年医学科,转变观念最为关键。


▲资料图:一位医生正在给老人看病。图/新华社

| 罗志华

据《中国新闻周刊》1月18日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三甲医院里挤满了老年人,他们选择到哪个科室看病合适,困扰着医生和家属。老人们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在不同科室间跑来跑去。然而,不同科室的专家号并不好挂,中间可能会间隔数天。长此以往,给一些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2023年,我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在医院,这种压力最为直观,老年医学科也因此应运而生。

对多数公众而言,老年医学科还是个新兴概念。在舆论场上,不少网友就提出,老年医学科真的可以“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吗?老年科医生就比专科医生更专业吗?办好老年医学科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如何解答好这些现实问题,至关重要。

现实中,很多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倘若每种疾病都找对应的专科看病,老人需要多次跑腿和重复挂号不说,不同科室的医生还缺乏协调配合,容易导致用药太多甚至相互冲突。假如在老年医学科就可以看完大部分疾病,不仅让老年患者看病更便捷,诊疗也更加全面和系统。

公开信息显示,推进老年医学科建设,是近年来一项重要的医改内容。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要达到50%。

这项任务不仅如期完成,而且从2018年到2022年,全国老年医学科数量增加了3倍,部分省市设置老年医学科的医院比例甚至超过九成。化解老年人看病难题,医疗系统一直在努力。

老年医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但面临的难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地方的老年医学科虽然数量上去了,但质量仍在低位徘徊。老年医学专业被部分医学生看成冷门专业,认为医生什么病都看,专业难以精进。

同时,少数医院在技术力量配置、绩效考评等方面不太重视老年医学科,导致科室难以发展与提升。老年医学科“有没有”是一回事,“好不好”则是另一回事,只有全面提升老年医学科的诊疗与服务质量,高覆盖才会有意义。

办好老年医学科,转变观念最为关键。有人认为,专科也能看老年病,没必要专门成立老年科。一些患者将老年医学科混淆成“养老科”、康复科。然而,当一位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时,诊疗切不可只关注单一疾病,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需要整体考虑,老年医学科不是以治疗单一疾病为目的,而是着眼于老年人长期功能的维持。

尤其要看到,一些老年人从各专科看来或许“问题不大”,但经由老年科医生综合分析,却可以发现重大的疾病线索。此外,很多老年患者在多个专科看病,一次服用10多种药是常事,老年医学科在做综合诊疗时可平衡人体内各个系统疾病,平衡不同疾病之间的用药,做到科学精减、协同开方。老年医学科不仅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而且利于化解因医院分科太细等导致的弊端。

老年医学科的光明前景,需要用更多激励与配套政策来“照亮”。当前老年医学人才还很缺乏,因此,不仅医学院校要加大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医院也应该选派更多技术骨干充实老年医学科。

当然,有些医改也有必要为老年医学科单独制定政策。比如,老年患者虽然患有多种疾病,但按病组(DRG)支付方式规定只能按一个病种付费,导致部分老年人诊疗费用不足。因此,在推进这项改革时,要考虑到老年疾病的特殊性。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阶段,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其中,“老、病、死”三者均与老年医学科建设有关,这个科室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医保福利持续增长、就医体验不断改善的当前,建好老年医学科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也是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一环。

撰稿 /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